7月11日,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师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赴黔东南州肇兴侗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文化铸魂、蓝色文化传薪、绿色行动三大赋能板块,青年学子们深度参与其中,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在黎平会议会址,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通过“触物—聆听—宣誓—诵诗—观剧”的多元化教学环节,队员们触摸革命文物、聆听历史讲解、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诵读《七律·长征》、观看《红色故事会》教育剧目,深刻体悟革命精神,强化历史认同感。当地村支书为队员们讲授专题党课,生动再现“领袖足迹暖侗寨”的历史场景。在交流环节,队员们分享了“我心里未来的侗寨”构想,村支书特别强调青年参与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表示:“你们的视角很敏锐,希望能听到更多青年人的想法和建议!”
在文化传承方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靛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蓝靛染的工艺流程和美学价值,并介绍了“侗品源”合作社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队员们还参与了《侗族大歌》文化遗产课堂,亲身体验千年和声的魅力。陆勇妹提出“让传统活在当下”的传承理念,鼓励青年学子勇于担当文化传播使命。
实践团队创新构建了“服务—调研—设计”工作机制闭环,为绿色行动赋能提供持续动力。文旅志愿服务队在游客中心、酒店等地提供咨询导览服务,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并建立痛点热力图;设计组通过走访各方人士,针对景区标识不清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团队还面向当地小学生开展“侗心护航”儿童成长关爱活动,采用“理论讲解+情景模拟”的方式传授防溺水、防校园霸凌等安全知识,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侗寨参加社会实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国际旅游文化学院2022级学生党员黎佳佳表示,“在黎平会议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时心潮澎湃,村支书‘年轻人多做事’的嘱托将成为我持续奋斗的动力。”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学子以红色信念淬炼初心、以蓝色文化传承薪火、以绿色行动践行担当,在侗寨这片热土上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刘言|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