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下旬的一个午后,万兰芳走进教室时,身上佩戴的银饰叮当作响,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从精雕细琢的花鸟头饰,到垂至腰际的银丝长链,她周身的苗族银饰生动诠释着对苗族文化的深厚传承。
“这些衣物上的纹样都是银饰与刺绣的结合,”万兰芳自豪地解释道,“苗族的银饰工艺,既能与传统技法相得益彰,又能与现代材料完美融合。”
这位生长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苗族姑娘万兰芳,如今已成为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在贵阳向学生传授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多年来,她创新性将苗族传统纹样与刺绣、竹编、珐琅、陶瓷、蜡染、皮革等工艺相融合,打造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美感的艺术银饰。
2021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时,她的创作天赋得以激发。“没有老师们的指导,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这位20多岁的女性回忆起从艺之路,不禁红了眼眶。
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15年启动,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推动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项目联合专业院校和传承基地,系统开展传统工艺及相关非遗项目培训。通过这一国家级平台,万兰芳不仅掌握了精细宝石镶嵌、珐琅工艺等先进技术,更在融会贯通中实现创新突破。
2019年自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万兰芳系统学习了刺绣、蜡染与陶瓷等传统工艺。但真正触动她心灵的,是银饰流转的金属光泽与精湛工艺。
次年,她前往雷山县,拜国家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光宾为师。
在苗族银饰锻制这项传统技艺中,万兰芳以超乎寻常的坚持打动了杨师傅,最终打破行业惯例,成为其首位女传人。
在师傅悉心指导下,万兰芳系统掌握了贵州银饰制作的核心技法——錾刻、拉丝与锻制,为日后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
2020年,万兰芳选择继续深造,于贵州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精进艺术理论基础、拓宽创作视野的同时,仍定期向杨师傅请教,持续打磨银饰锻制技艺。
同期,她加入了这项国家级研培计划,由此迎来艺术生涯转折点。
“研培计划让我领悟到现代工艺与传统银饰锻制的融合之道。”万兰芳说。如今她专注创作新一代银饰作品,既要承续文化根脉,又要契合当代审美。
迄今,万兰芳的作品已屡获殊荣:包括2023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暨文创设计、非遗旅游商品定制设计大赛 “省赛金奖”和同年贵州省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首饰设计师)贵州省选拔赛二等奖。
过去九年里,贵州民族大学已有400余名艺术专业学生、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受益于该研培计划,万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项目负责人陈梅介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作为计划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期涉及扎染、剪纸、刺绣、民族服饰制作等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培训。
“这些学员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又守护了传统文化根基。”陈梅评价道。
除本校相关工艺专业师资外,学校还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实训导师。
陈梅表示:“这些非遗大师技艺精湛、经验深厚,为学员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
“我们还专门请来市场专家和文创设计师,”她补充道,“手把手教学员们摸准市场脉搏,吃透现代设计理念,把传统工艺活用到现代生活中。”
每期培训前,校方均组织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与深度访谈,全面评估工艺传承现状、技艺提升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调研结果可以让课程的设计更有针对性。”陈梅说。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工艺大师进行现场示范,并组织学员前往非遗工坊和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帮助学员理解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她强调:“课程鼓励学员在材料、技术、形态与功能上进行创造性融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敏感度。”
来自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妇女陈洁表示,她的创业之路同样得益于这项研培计划。“过去我们完全不懂设计理论和色彩搭配。”这位中年手艺人说道。
通过近两年的培训,她学会了如何改进蜡染和刺绣技艺,使其更符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陈洁自幼跟随祖母学习传统手工艺,精于制作曾作嫁妆用的苗族纺织品与服饰。
“但它们最终只是锁在柜中,蒙尘受潮。”她回忆道。
培训不仅提升了她的工艺水平,更让她对产品商业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前我染的裙子总是颜色太深还不均匀,”这位四十多岁的手艺人说道,“现在经过老师指导,我学会了晕染渐变和配色技巧。”
在探索将传统纹样转化为钥匙扣、手提包等适销商品的过程中,陈洁逐渐成长为村中手工艺产业的带头人,成功带领村民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例如我们以本地民间传说为素材,将其故事场景转化为系列挂饰图案,目前市场反响良好。”陈洁介绍道。
如今她带领的团队成员多为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和乡村女性。这些曾面临就业困境的群体,如今在她的带领下重获发展机会。
“我教授团队成员配色技法与纹样设计,在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她表示,“这种居家就业模式为她们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由我统一提供设计样稿和原材料,她们完成加工后即可获得即时薪酬。”
如今,她的工坊已初具规模,现拥有一支30至50人的核心手工艺团队,专精于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制作。
此外,她还带领5名团队成员专门负责画蜡等精细工序。这些手工制品不仅销往广东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在当地市场广受欢迎。
虽受限于手工产能,其团队月销售额可达4万至5万元。
“去年我们做得不错……订单源源不断。”她说道,“最欣慰的是听到工人们说:‘只要挣的钱够养家糊口,就心满意足了。’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杨飞跃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7月18日中国日报旗舰版16版、国际版14版, 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07/18/AP68797e77a310c32bceeb36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