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绿色乐章扮“靓”烟区

陕西商洛:绿色乐章扮“靓”烟区

来源:鲁网 2025-07-18 11: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一场绿色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从田间地头的“微型卫士”蚜茧蜂到光伏板下跃动的“数字火候”,科技与生态的融合在这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近年来,洛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构建立体防控体系、推广新能源烤房、探索循环农业,将烟叶产业的“生态账”与“经济账”算得明明白白,让烟叶不仅飘出醇香,更飘出低碳发展的时代芬芳。

绿防赋能生态生金

走进洛南县城关镇田垄间,身着白色实验服的洛南县局(分公司)放蜂人员穿梭忙碌,手中的烟叶片上密密麻麻附满了蚜茧蜂,在麦浪里宛如移动的“生态卫士”。

“这是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堪称生物防治的‘绿色武器’。”洛南县局(分公司)烟叶股技术员张诗林小心翼翼地将烟苗放入麦田,指尖轻触叶片上米粒大小的僵蚜,“蚜茧蜂雌蜂会将卵注入蚜虫体内,孵化出的幼虫以蚜虫为食,最终让蚜虫变成‘僵蚜’。现在放置烟苗,一周后这些僵蚜会羽化成蜂,自动寻找新的蚜虫寄生,形成天然的害虫防控循环链。”

张诗林说,蚜虫作为自然界繁殖速度惊人的有害昆虫,4~5天就能完成一代繁殖,不仅直接啃食农作物,更是病毒病、煤污病等病害的“超级传播者”,严重时可导致作物减产40%。现在推广的蚜茧蜂防治技术,堪称农业害虫治理的“绿色革命”——这种寄生蜂只针对蚜虫精准出击,不伤害其他昆虫,对人体、水体零污染;每株承载蚜茧蜂的烟苗成本仅0.53元,却能带来持续的降本增效,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洛南县,这套绿色防控技术已默默守护各类农田3年。

“以前背着药桶打农药,一亩地的人工加药剂成本需要12元,累得腰酸背痛,还担心农药残留。”

城关镇抚龙湾社区种粮大户邓保员望着随风起伏的麦田笑得合不拢嘴,“烟草公司送来蚜茧蜂,我的140多亩地,每年能省下2000多元,小麦亩产还提高了两成,这‘以虫治虫’的法子,真是农民的福音呢!”

自2017年起,洛南县局(分公司)构建起“监测-繁育-释放”全链条防控体系。植保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虫情测报灯、性诱捕器等设备实时监测蚜虫动态,精准计算蚜茧蜂最佳投放时间。据统计,2024年,全县13个放蜂站点累计释放1.3亿头蚜茧蜂,守护了6万多亩农田,农药使用量锐减80%以上。这场绿色革命里,生态账本越算越精,绿色家底越攒越厚——既留住田间鸟鸣阵阵,更守得仓廪实实。

(技术人员正在麦田释放蚜茧蜂)

科技织网自然共生

洛南县六万亩烟田碧波荡漾,青翠的烟苗在微风中舒展身姿,与田埂间绵延盛放的万寿菊交相辉映。这片金黄花海不仅是美丽乡村的生态注脚,更暗藏着现代植保的科技密码。

“过去我们像‘单兵作战’,食诱剂、杀虫灯、性诱剂各管一摊,防控效果差强人意。”洛南县局(分公司)副经理黄金辉指着烟田里的“科技矩阵”介绍说,在河南农业大学农技专家团队的攻关下,一套“天地一体”的立体防控系统应运而生:田间低位布设食诱剂形成“地面伏击网”,中段喷撒性诱捕剂构筑“空中干扰带”,田边高杆上的诱捕灯化作“光电警戒哨”,而环绕烟田的万寿菊花带则成为天然的“生物隔离墙”。

如今的“低中高边”四维防控体系,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完美融合,让害虫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

作为防控体系中的“明星植物”,万寿菊根系分泌的α-三联噻吩等物质,构筑起天然的病虫害隔离带;明艳的花朵不仅招引益虫驻守,更在“锦绣乡村”产业布局中绽放经济价值。永丰镇冀洼村烟农张建国算起了生态账:“220亩烟田配上20亩万寿菊,病虫害发生率下降四成,农药成本省了1万多。”

通过搭建病虫害智能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响应-处置”快速反应机制,配合“无人机飞防+人工统防”的精准施药模式,全县烟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37%。而万寿菊特色种植的推广,已为75户烟农创收249万元,形成“以花护烟、以烟养花”的良性循环。

用药少、防治方法多,经济效益好,是洛南县烟农对近几年烟叶植保工作的一致评价。近些年,洛南县局(分公司)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绿色防控体系建设、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指导烟农运用“自然法则”在田野里布下“天罗地网”,提高对烟田有害生物的防控效能,保护烟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烟农正在采收万寿菊)

智烘金叶低碳飘香

石坡镇罗窑村的光伏烤房群静卧山间,银蓝色屋顶在秋阳下泛着冷冽光泽。15座纯电热泵烤房整齐排布,屋顶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储能设备稳定输出热能;温湿度传感器如精密“哨兵”实时监测,每180秒上传数据至中央控制系统,动态生成精准的烘烤曲线。

“以前烘烤季一来,这里就像架着一口大煤炉。”罗窑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丹抚摸着烤房外墙的智能屏,记忆里的画面仍清晰:浓烟裹挟煤灰翻涌,村民晾晒衣物需掐算风向,烤房工人彻夜添煤,烟叶却常因火候不稳而泛出青斑。

“现在,轻触屏幕‘数字火候’便让金黄烟叶舒展身姿。仅去年,就为村集体增收20.2万元。”赵丹说,曾经的撂荒坡地重焕生机,220亩新垦烟田里,绿苗正迎着山风招展。

“2024年,洛南县局(分公司)部署的1259座新能源烤房正扎根山乡,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特制炉膛内燃起跃动的火焰,替代的1.2万吨燃煤化作3.6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量。”黄金辉说,烟农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烤房状态,千里之外也能“云端守炉”;烘烤季结束后,这些“智慧烤房”又变身为农产品加工站——香菇、辣椒在余温中悄然脱水,成为“一房多用”的绿色车间。

当烟叶在智能控温中褪去青涩,当农产品脱水加工后发往各地,罗窑村的光伏烤房群永远静静伫立,如同镶嵌在青山间的银色纽扣,串联起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重使命。

(罗窑村新能源烤房群)

洛南县用1.3亿头蚜茧蜂的生态防线、75户烟农的万寿菊创收、3.6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这场从“煤灰漫天”到“云端守炉”的蜕变,不仅烘出了烟叶的“低碳香”,更烘托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与自然法则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绿色乐章,扮“靓”了整个烟区。

(聂光玲 袁观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