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与稳岗就业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7月10日,在柏杨镇的连片烟田里,村民皮红春正娴熟地清除不适宜烟叶。“以前自己种地,年纪大了也吃不消。现在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还能在种烟大户这里干一些轻体力活,每天可挣100块钱,一年算下来增收近2万元。”谈起如今的变化,58岁的皮红春脸上洋溢着笑容。
皮红春在田间务工
在利川,像她这样既当“地主”又当“工人”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依托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实现了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利川市局结合山区特点因地制宜,按照烟叶种植适宜区规划,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村委会协调、农户自愿的方式,将零散地块整合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化烟田。“连片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促进了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利川市局生产办负责人介绍。
在柏杨镇齐心村,62岁的村民谢华友对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感触颇深:“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地种不过来,荒着又可惜。现在流转出去,每亩租金500元,既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还能在自己原来的地里打工,一举两得。”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和农业劳动力外流,土地流转成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关键举措。通过培育职业烟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川市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职业烟农刘现权今年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烟叶,已支付土地租金5万元,预计还给当地村民提供务工费20万元。“我们优先雇佣土地流转户,让他们既能拿租金又能赚工资。”刘现权算了一笔账,参与务工的村民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块地,两份收入”。
工人们在田间清理不适宜烟叶
柏杨镇齐心村党支部书记罗金河介绍,土地流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村民自由协商流转,另一部分则是由村里将需流转的土地统筹后,集中流转给产业大户,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为留守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
据统计,目前利川种植烟叶5.61万亩,其中流转土地2.2万亩,为村民提供土地租金1000万元,提供务工收入6000万元。利川市局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提供就业岗位,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的产业发展、惠及民生的新路径。(杨秀明 杨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