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组建“农润琼乡,食业兴邦”乡村振兴促进团跨越海南六市县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王开强、薛长风两位老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并由陈祉舟、张晋源、张思佳、李鑫、魏欣钰、李周昊等同学分工合作,以黄花梨、沉香、槟榔、荔枝、红茶等特色产业为切入点,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与农户家中,用脚步丈量热土,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在东方市俄贤岭黄花梨山庄,3000亩山林间挺立的24万株降香黄檀令人震撼。团队成员跟随护林员穿行林间,详细记录着“育苗-种植-加工-研学”全链条发展模式。当了解到每棵黄花梨都拥有数字身份证,实现生态资产可交易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张思佳感慨:“这种一树一证的创新管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看得见的金山银山。”
在儋州那大沉香产业园,1500亩沉香林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调研发现,产业园通过“企业赠苗+农户种植+统一回收”模式,已为108户村民提供近2万个就业岗位。在精油提炼车间,同学们亲眼见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智能采香设备精准控制结香时间,冷榨技术最大限度保留沉香有效成分。李鑫同学不禁感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海口永兴镇永德村的“荔枝王”基地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支部引领的电商转型让这里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较八年前增长300%。团队成员现场体验直播带货,紧跟时代浪潮的销售模式给团队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在万宁槟榔初加工车间里,团队成员见证了农民致富“密码”被一颗颗加工生产出来。槟榔作为四大“南药之首”,当地槟榔协会在多部委指导下建立绿色加工标准,制定企业行标,4万从业者依托全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
五指山毛纳村的调研充满人文温度。在和茹手工茶坊,王菊茹夫妇正在纯手工制作红茶,外地游客可以在茶园感受茶文化、观看黎锦编织流程、欣赏民族舞蹈,李周昊同学感悟到:“这里卖的不仅是茶叶,更是独特的茶文化体验。”
从黄花梨的生态价值转化到沉香的产业链延伸,从荔枝的电商突围到槟榔的规范升级,此次实践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而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则是驱动引擎的双轮。团队负责人陈祉舟在调研后总结:“当食品科学与乡村特色产业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更是新时代青年将知识实践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陈祉舟、张晋源、魏欣钰、李周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