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知行育梦”实践团于2025年7月12日至21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上西园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践行人道使命 青春奉献陇原”专项行动团队,该项目以“文化共融、生命共育”为核心,将红十字会“三救三献”(应急救护、应急救援、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核心业务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为聚居于此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220余名青少年筑起一道“精神共育、安全共护”的成长防线,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文化互鉴中厚植“五个认同”根基
上西园社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典型区域,常住人口约1.2万,6至14岁的留守儿童占比达18.7%。实践团立足这一现实情况,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理念,将民族民俗互鉴、传统技艺传承贯穿活动全程。在“沙漠驼队沙画瓶”课程中,各族学生协作分层填充彩色沙子,既通过地理知识理解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又以“沙子聚成塔”的意象感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传统剪纸创作”环节中,东乡族学生的“踏脚”运动图案与汉族学生的“喜鹊登梅”纹样同框呈现,在剪刀开合间完成文化对话。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将红十字人道精神融入文化体验:“飞天主题绘画”中,学生以敦煌壁画“飞天护生”为灵感,绘制“急救天使”形象,将“博爱”理念转化为可视艺术;“青花瓷纹样设计”时,特意加入红十字标志元素,让“互助奉献”的价值观随传统纹饰一同扎根心灵。正如实践团队长梁雨琪所言:“当回族学生用传统几何纹勾勒止血带图案,当东乡族学生在软笔书法课上写下‘同心’二字,文化认同已超越形式,成为刻入骨髓的共识。”
生命教育中凝聚人道精神共识
针对社区青少年急救知识匮乏(12-14岁青少年正规急救培训率仅8.7%)、“三献”认知薄弱(造血干细胞捐献知晓率不足5%)的现状,实践团创新推出“文化转译+技能实训”双轨模式,让红十字精神在民族语境中落地生根。在“三救”技能培训中,团队结合社区高风险场景(3个建筑工地、2条交通主干道),开发“工地急救模拟”“厨房安全实训”等沉浸式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团队成员以“骆驼商队穿越沙漠”为故事线,将心肺复苏步骤拆解为“寻找水源(定位按压点)—持续输水(按压节奏)”,用民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化解抽象技能;“止血包扎”教学则融入回族传统医学中“金疮药”的历史智慧,通过古今对比让现代急救技术更易被接受。“三献”知识普及更显文化巧思:“生命之河”主题活动中,黄河流域文明时间轴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图并行展开,地理科学专业的团队成员讲解道:“正如黄河滋养两岸各族人民,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是生命对生命的馈赠。”这种隐喻教学让从未接触过“三献”知识的学生豁然开朗。13岁的回族学生马小龙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捐献骨髓就像沙漠里的驼队传递水囊,能让别人的生命继续前行。”截至活动结束,220名学生全部掌握6项基础急救技能,150余个家庭通过“亲子急救嘉年华”了解“三献”意义,社区家庭急救包配置率从12%提升至40%,实现了“教会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辐射效应。
长效机制中夯实共融发展基石
实践团与社区签订长期帮扶协议,将短期活动转化为可持续的“民族团结工程”,实践团的指导老师表示,“知行育梦”实践团的探索,正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缩影——以文化为桥,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发芽;以生命为纽带,让人道精神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种“精神共育+实践共行”的模式,为民族地区构建“急救技能普及—生命价值认同—传统文化传承”的立体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教育帮扶,更是一场跨越民族、连通心灵的文明对话。当敦煌壁画的飞天与红十字的白鸽在青少年笔下同绘,当不同语言的“谢谢”在急救演练中同声响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悄然融入血脉,成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