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脉承薪火,访红迹悟初心

寻医脉承薪火,访红迹悟初心

来源:鲁网 2025-07-17 16: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7日至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脉薪火三下乡团队远赴黄山市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地方医馆、医学展馆、敬老院及红色教育基地,探寻新安医学传承脉络,践行医者使命,感悟革命精神。

7月7日上午,团队首先来到黄山市方氏内科医馆。推开雕花木门,药香便扑面而来,年过六旬的方氏内科传人方霞正在整理药材。听闻团队来意,她放下手中的戥子,指着墙上悬挂的《方氏内科诊疗要诀》手稿介绍:"我们家传的医书里,每一页都写着医乃仁术四个字。"在与医生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注意到诊桌抽屉里整齐码放的百余张处方笺,上面用毛笔记录着不同患者的诊疗过程。

"现在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中医的少了,但你们能来了解这些,我很高兴。"方霞医生从樟木箱里取出一本泛黄的医案,里面记载着1953年他的祖父为山区村民义诊的记录。团队成员在笔记本上仔细抄录着医案中关于"新安固本汤"的配伍,她发现其中多味药材均采自黄山本地。

随后,团队前往郑氏喉科传承基地。负责人正在为一位患者进行喉镜检查,她边操作边向团队介绍:"郑氏喉科最讲究望闻问切中的望,看咽喉黏膜的色泽变化就能判断八九分。诊疗结束后,她拿起桌上一本手写的《喉科辨证要略》,指着其中密密麻麻的批注继续道:“这些都是前辈们在油灯下写的心得,现在有了电子设备,记录方便了,可望闻问切的功夫还得练。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既要学好现代医学的技术,也别嫌老法子麻烦,能把这些真东西接过去、传下去,才对得起这身白大褂。”

图为郑氏喉科负责人和团队进行交流 孙景文 供图

当日下午,新安医学展示馆内,讲解员指着一幅明代新安医家分布图介绍:"鼎盛时期,黄山地区有记载的医家超过800人,形成了儒医并重的独特传承体系。"在馆藏的《新安医籍考》手稿前,团队成员驻足良久,泛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从宋代到清代的新安医学著作流传情况。讲解员说:"新安医学能延续千年,靠的是敢创新、重实践的精神,这与现代医学理念其实是相通的。"

离开展示馆后,团队辗转来到圣天地敬老院。刚到院门口,便看到十余位老人坐在银杏树下乘凉。团队成员迅速分组,一部分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另一部分则在院内小广场开展急救知识宣讲。

义诊过程中,团队发现多位老人有慢性关节疼痛问题。团队成员结合新安医学理论,向老人们讲解穴位按摩方法,并将团队自制的艾草香囊分发给大家。"这香囊里加了干松等药材,驱蚊还能安神。"团队成员介绍道。敬老院负责人看着忙碌的队员们,感慨道:"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服务,更让老人们心里暖乎乎的。"

图为团队成员在圣天地敬老院为老人测量血压 华军霞 供图

7月8日上午,团队来到新四军展览馆。在"黄山抗日根据地"展区,讲解员指着一组泛黄的医疗器械照片介绍:"1941年,新四军在黄山建立的后方医院,就曾用新安医学的草药为伤员治疗。"展柜中,一把带有弹孔的铜制药碾子格外醒目,据介绍,这是当时医护人员在游击战中随身携带的制药工具。

"看到新四军医护人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坚持救治伤员,更体会到医者仁心不分时代。"团队成员在参观时感慨道。在展馆的互动区,团队成员通过电子技术,"亲历"了新四军在黄山地区建立医疗站的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新四军展览馆内的医疗器械展柜 孙景文 供图

图为“医”脉薪火团队在新四军展览馆前合影 孙景文 供图

两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不仅记录了走访笔记,还收集到多份珍贵的新安医学传承口述资料。团队队长表示:"新安医学的传承智慧与新四军的奋斗精神,都将成为我们学医路上的宝贵财富。"

(安徽中医药大学23级中医8班朱思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