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子对话蒲砚传承人赖庆良,助千年石砚焕活时代

成都东软学子对话蒲砚传承人赖庆良,助千年石砚焕活时代

来源:鲁网 2025-07-17 15: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4号成都东软学院心联队三下乡实践团队踏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的蒲砚村,探访了充满历史底蕴的蒲砚制作传习所。他们不仅触摸到了传统技艺的温度,更是在实践中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开启了一段深入了解和传承蒲砚制作技艺的文化之旅。这里,不仅是一处简单的手工艺场所,更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厚情感的空间。从少年时的一句“不能让它断了”,到如今成为蒲砚复兴的掌舵人,赖庆良用四十载的光阴,让沉睡的石砚重新苏醒,也让这份文化得以延续。

石,因用而生

“蒲砚不是古董,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物件。”赖庆良拿起一块刚成型的素面砚台,指腹摩挲着光滑的砚堂,“古人找块凹石磨药、研墨,慢慢才有了制式,说到底还是为了用。”

据史书记载,南宋魏了翁带着蒲砚进京应试,天寒地冻时唯它临寒不冰,魏了翁顺利应考,从此蒲砚美名远扬,历久不衰。赖庆良常说实用始终是蒲砚的魂。近代以来,钢笔、电脑取代了毛笔,砚台从“必备品”变成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年轻人觉得它离生活太远,或许正因为我们总把它放在‘神坛’上。正因过度强调它的历史厚重感,少了些与日常的连接。”

(图为赖庆良为队员讲授经历。 李建丘供图)

在传习馆的展柜里,既有传统的淌池砚、抄手砚,也有以砚台为设计灵感的 “砚台茶席”。“当砚台被巧妙地融入品茗与案牍的日常,它便不再是静默的顽石,而化作文脉绵延的雅境 —— 研墨时的墨香与品茗时的茶香交融,案头的书声与砚石天然的清润相和,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赖庆良笑着说,“如今,它的‘用’早已不止于研墨,更在融入现代场景中,让砚文化真正‘活’起来,承载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故事。”

(图为各式砚台。 李建丘 王诗涵供图)

艺,以传为脉

初中课堂上的一句话,成了赖庆良与蒲砚的“定情符”。“老师说没人做砚台了,我就想,我们写字还要用,为什么没有人做?”14岁的少年带着两三个同学,辗转数程,只为叩开匠师门扉 ,在油灯下学选料、练雕刻,“老师傅说,蒲石有‘脾气’,要顺着纹理走,就像做人要懂变通。”

蒲砚的诞生,要历经三十多道繁复工序,每一步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严苛 —— 单是选料,便足以见其门道之深。“不是所有蒲石都能成砚,得挑密度高、遇水不渗的,对着光看,纹理得像绸缎般细腻才行。” 他为实践团的队员门这样解释选料的讲究,那份对石材的挑剔,藏着与顽石对话的耐心。

(图为赖庆良为队员介绍龙纹蒲砚。  刘婷供图)

从乱石堆里开采出的不规整原石,到最终蜕变为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一方好砚,其间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与顽石的较劲:既要磨去棱角,又得保留天然肌理;既要保证研墨流畅,又要雕琢出独特气韵。这过程里的艰辛,藏在反复打磨的掌心老茧里,藏在修正石纹时的屏息凝神中。

“石头不会说话,可经得住选料时的精挑细选、打磨时的千锤百炼、修正时的毫厘斟酌,这顽石才能褪去粗粝,化作一方质地温润的砚台。” 他的话里,既藏着与石材博弈的执着,更透露着对蒲砚传承的担当。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个人电脑与喷墨打印机的普及掀起了记录工具的变革 —— 键盘和电脑逐渐替代了文房四宝的日常功能。随之而来的是,砚台赖以存在的书写场景因这些更便捷的工具被快速挤压;再加上即开即用的便捷墨汁普及,砚台的实用价值便这样一步步被架空了。 “做好的砚台堆在屋里,半年卖不出一方。”赖庆良日间奔波于市场,入夜后仍伏案雕琢不辍。 其他人劝他放弃,他却指着墙上的《砚谱》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断在我们手里,我们就是罪人。”2013年,蒲砚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2018年,成为省级非遗,“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新,因变而兴

“机雕来了,不是敌人,是镜子。”面对批量生产的机雕砚台,赖庆良看得通透。他带着徒弟们研究机雕图样,机雕是量产标准化的物件,他们专攻‘独一无二’的巧思。手工打磨出的那份独有的温度与肌理,恰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刻的灵魂。

为了让蒲砚从深巷工坊走向大众视野,他始终在奔走:把带着石纹肌理的作品摆进宽窄巷子的烟火里,让来往游客触摸到砚台的温润;将砚台与诗圣文脉相连,在杜甫草堂的墨香中铺开它的故事;每一次的对外宣传,都在为古老的砚台寻找与当下生活碰撞的可能,而这些不经意间萌发的新想法,正是砚台在新时代生长的嫩芽。

如今的蒲砚村,早已不是当年只闻凿石声的偏僻村落:石墙上,砚台纹样随光影流转;民宿里,蒲石茶台映着袅袅茶香;每年的蒲砚文化艺术节,更是能引来上万人驻足。以蒲砚为支点,村里办起了研学之旅,让孩子们亲手体验采石、磨坯的乐趣,让游客在凿刻中触摸石头的温度。

“年轻人觉得传统要潮,我觉得潮要带着根。” 赖庆良的话里,藏着对传承的新理解。这方小小的砚台,正以独特的方式激活着乡村的肌理:研学的人多了,可以带动村里更多的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外出的年轻人回到蒲砚村参与建设发展。

谈及未来,赖庆良的眼里有更长远的图景:“蒲砚的根在蒲江的石头里,魂在中国人的笔墨里。我想建个蒲砚博物馆,把老手艺、老故事都装进去,让它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更想让蒲砚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这方石头里藏着中国的山水和人心。” 而这一切,早已不止于一门手艺的存续 —— 当蒲砚的纹路与乡村的烟火气交织,振兴的种子,早已在每一道凿痕里悄悄发芽。

习,由心而悟

“心联队” 队员在赖庆良的指导下,于工作坊内开展了书法学习和砚台制作活动。活动伊始,赖庆良提前为队员们搬来一批粗坯砚石,站在磨石台前教大家打磨:“磨的时候力道要匀,关键是把石上的罗纹打磨干净,露出清晰纹理,最后磨到摸起来质地温润如玉,就差不多了。”

队员们拿起砂纸尝试,赖庆良在一旁时不时提点几句。待大家都有了些模样,他激励道,你们的手感与跟石头对上暗号了,再练几轮,就能让砚台自己开口讲故事 。在随后的书法学习环节里,赖庆良先通过示范与细致讲解,手把手指导大家掌握执笔手势、运笔技巧等核心要领;在这场手与石、笔与纸的对话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粗砂磨石的体验与提笔落墨的专注里,直观领悟到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在书法创作中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墨香氤氲里,队员们既与千年线条怦然相遇,亦于毫端砚畔,触到 “笔耕” 二字的体温与心跳。

(图为赖庆良教授队员们如何书写书法。 李建丘供图)

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后,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砚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体悟,愈发感受到了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承中的分量。“恒守文化本真,承载千般新意”,蒲砚传承面临时代挑战,而青年正是破题的关键。队员愿以青年视角讲述蒲砚故事,结合时代需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方浸润着生活温度的石头,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图为赖庆良和队员们的合照。 李建丘供图)

刘婷、刘英姿、叶逸冉、王诗涵、杨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