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学子陈家祠调研,探寻AI文旅融合新路径

广工学子陈家祠调研,探寻AI文旅融合新路径

来源:鲁网 2025-07-17 15: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创新,更是提振文旅消费,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2025年7月4日,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王晶一老师带领詹云超、陈煊莹、蔡晶晶、沈欣彤、吴宜霖等多名学生深入广州陈家祠,开展了一场聚焦“AI+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地调研。通过对话陈家祠宣教委员李小华、国家级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以及多组中外游客,团队深度挖掘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实需求与发展空间。

图为陈家祠外观面貌。 詹云超 供图

陈家祠管理方:呼唤AI赋能文化“活起来”

宣教部李小华详细介绍了陈家祠数字化探索的历程与痛点。2018年建成的数字化体验馆曾推出AR互动、虚拟场景体验等项目。李小华表示,目前宣传主要依靠官网、公众号和直播,尚未开发主题音乐IP,AI应用多停留在活动辅助层面,期待高校学子利用AI等新技术突破物理限制,助力灰塑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

图为陈家祠屋顶灰塑造型 詹云超 供图

非遗传承人:AI要讲透“老祖宗的智慧”

60岁的灰塑大师邵成村在祠堂屋顶躬身工作四十余载。他指着屋脊的灰塑解释:“这不仅是艺术,更是古人研发的‘环境调节系统’——黑色瓦面吸热促进空气流动,青砖微孔结构平衡湿度,使建筑在岭南湿热环境下恒温恒湿。”谈及传承困境,邵师傅坦言:“年轻人觉得老手艺‘土’,只因不懂其中科学与智慧。”对于AI技术的应用,邵师傅强调文化传播要通俗化呈现科学内涵,让游客体会老祖宗的智慧,“一集集展示灰塑如何防台风、调湿度,这才是文化传播的正确路径。”谈及文旅,邵成村从陈家祠景区的发展历程给与我们中肯的建议:“要了解游客的核心需求,来到一个旅游景区他能收获到其他景区收获不到的东西,并根据需求提出发展路径。”

图为广工学子与灰塑传承人对话 詹云超 供图

中外游客:渴求“有故事的沉浸式体验”

调研团队发现,游客普遍存在文化认知断层。随机访谈的外地母女觉得今天的陈家祠游玩体验良好,但“希望未来多一些灰塑文化解读”,30岁左右的姐妹花虽被建筑震撼,但期待更舒适的参观环境。四位法国游客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愿意去了解灰塑背后的中国哲学。”多位游客建议,AI应用应侧重通俗易懂地讲解文化内涵,破解“看不懂”的痛点。

图为广工学子与游客交流的场景 詹云超 供图

高校师生:青年应肩负文化传播责任

“灰塑是古人用石灰书写的气候应对方案,而工匠精神本质是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追寻。”王晶一老师在调研总结中指出。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已建立灰塑非遗实践基地,推动灰塑非遗文化传承。詹云超等学生表示,将结合商科与艺术专业优势,推出AI驱动的非遗文旅宣传片等,让建筑遗产“开口说话”,为岭南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广工学子与传承人合影留念 詹云超 供图

(詹云超 雷永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