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伯逸:从“庄稼汉”到“新农人”

汪伯逸:从“庄稼汉”到“新农人”

来源:鲁网 2025-07-17 14: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古楼村,提起汪伯逸的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我们的‘伯乐’!”这位“70后”烟农,用13年时间将烟叶种植从开始的40亩到2022年的180亩;从单独种植烟叶到集烟叶、水稻、水稻育种、辣椒种植为一体的400亩家庭农场;从单打独斗到带领村民致富,书写了一段充满泥土芬芳的乡村振兴故事。

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的蜕变

2013年,汪伯逸还是一名普通的庄稼汉。看到村里零星种植的烟叶效益不错,他毅然承包了40亩地,成为古楼村第一批烟农。“那时候全靠人力,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手上磨的全是血泡。”回忆起步阶段,他感慨万千。

但汪伯逸的“不安分”很快显现出来。他不仅主动参加池州烟草公司的技术培训,学习平衡施肥、科学植保,还购置了村里第一台新式覆膜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走进汪伯逸的农场,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无人植保机、中耕培土机、施肥机、大型翻耕机、收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这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让传统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是机械化这一项,每年就能省下6万元人工成本。”汪伯逸掰着手指,细数着科技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产业融合的智慧转型

“种了烟叶再来种晚稻就是好,水稻长势好、产量也高。”汪伯逸兴奋地介绍着。原来,这是池州烟草大力推广的“烟稻轮作”新模式——每年7月烟叶采收后立即抢种水稻,不仅实现了“一地双收”,还让烟农们的收入平均增加了25%。

为推进这一模式,池州烟草联合地方政府打造“烟稻”融合示范区,他们为烟农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病虫害防治等方式,实现轮作比例100%,让土地“全周年”运作。

尝到甜头的汪伯逸进一步创新,引入水稻育种技术,形成“烟叶+水稻育种”的复合产业模式。到2022年,他的家庭农场规模已发展到400亩,成为东至闻名的“种植大户”。

致富不忘乡邻的“伯乐”情怀

“没有烟草公司的技术和政策支持,我走不到今天。这份情必须回报!”汪伯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烟叶生产季节,总能看到他手把手教其他烟农操作机械的身影。

烟农张文真回忆:“去年我家烟叶得了花叶病,‘伯乐’第一时间带着无人机来帮忙。”只见他轻触遥控器,无人机嗡鸣升空,90亩烟田不到3个小时就完成了防治药物的喷洒。

他牵头成立的古楼村烟叶合作社,推广“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采烤”模式,带动周边8户烟农实现亩均减少3个工日、增收500元。2024年,古楼村烟叶交售量突破19万斤,上等烟比例超过81%,成为全市烟叶生产的标杆村。

扎根土地的初心坚守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经营,从个人致富到共同发展,汪伯逸用13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蜕变。他的故事不仅是池州烟农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更见证了烟草行业与农民“共生共荣”的实践成果。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土地从不会辜负勤劳的人,只要肯干、会干,黄土也能变成金。”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汪伯逸十三年如一日扎根土地的信念。

如今,这位乡亲们口中的“伯乐”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下地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烟田上时,他早已在田间巡视了一圈。查看烟叶长势、检查土壤墒情......每一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现代农业需要科技,但更要脚踏实地。”这位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如是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汪伯逸正带领村民们用汗水和智慧,续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篇。(王逸涵 钱路 唐佳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