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理工学院“星火燎原”红色研学实践团三下乡实践纪实

淮北理工学院“星火燎原”红色研学实践团三下乡实践纪实

来源:鲁网 2025-07-17 11: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梧桐村的夏风,拂过葱郁的枝叶,仿佛依然裹挟着七十余年前淮海战役支前洪流中的号角与车轮声。6月30日,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星火燎原”红色研学实践团的6名青年学子,怀揣“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学科力量”的使命,踏入这片深烙红色记忆的土地——淮北市石台镇梧桐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薪火逐光”红色知识学科竞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热烈铺开。

梧桐村,一个在淮海战役宏大叙事中刻下不朽印记的村庄。步入梧桐村村史馆,时光骤然凝滞。磨损至光滑的箩筐边缘,诉说着肩挑背扛的艰辛;木质纹理深刻、车架微微变形的独轮车,曾是运输军粮的“钢铁脊梁”;泛黄纸页上的《支前公约》手稿,字迹朴拙却力透纸背——“倾家荡产,支援前线”!每一件实物,每一页史料,都是“小推车推出大胜利”这一历史箴言最铿锵的注脚。历史的厚重感,让年轻的心灵深受震撼,也点燃了他们传播这份荣光的激情。

下午三时,村党群服务中心礼堂被精心装点,红色主题鲜明。印有“耕读红色·乡聚英才淮北理工学院三下乡宣讲团队”字样的背景板庄重肃穆,实践团成员将题目按“历史脉络”、“英烈壮举”、“支前精神”、“时代回响”模块分类设计,兼顾知识性与乡土性。随着主持人一声“竞赛开始”,现场气氛瞬间升温。

面对“淮海战役中,梧桐村承担的最主要支前任务是什么?”这样的题目,年逾七旬的张大爷腰板挺直,声音洪亮:“运输粮弹,转运伤员!我们村的老辈人,推着小车跟着华野部队走!”精准的回答赢得满堂喝彩。当问及“梧桐村牺牲的支前模范张树礼的事迹”时,台下多位村民几乎异口同声补充细节。历史,在这里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流淌在村民血脉中的鲜活记忆。

一道关于“淮海战役精神核心内涵”的题目亮出,几位村民几乎同时举起数字牌。“是人民的伟力!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抢到答题权的李大哥快速而坚定地阐述。题目巧妙结合教育学视角:“如何将‘支前精神’融入今天的乡村儿童品德教育?”一位年轻的村小教师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讲述身边支前故事”、“创设支前情境游戏”等方案,赢得实践团成员的专业赞许。白发老者与青壮年同台,历史亲历者与传承者共鸣,知识的光芒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中璀璨绽放。

当夕阳的金辉洒满梧桐村,这场知识的盛宴在掌声中落幕,但思想的激荡远未停息。村民刘大叔感慨:“这些题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里装着的老故事匣子。得让娃娃们都知道,今天的梧桐树为啥长得这么旺!”红色研学实践团负责人周娜同学深有感触:“站在支前模范的土地上,触摸着滚烫的历史遗存,我们才真正读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这些‘活教材’转化为育人资源,是我们此行最大的课题。”

“星火燎原”红色研学实践团在梧桐村播下的,远不止知识的星火。这场以学科智慧激活乡土记忆的“薪火逐光”竞赛,是一次深情的双向奔赴——青年学子俯身倾听大地的心跳,汲取信仰的力量;红色村庄敞开记忆的怀抱,在时代叩问中焕发新生。当历史的厚重与教育的使命在乡村沃土上深度融合,当支前箩筐的印记转化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梧桐村的绿荫下,一曲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壮歌正嘹亮唱响。这燎原的星火,终将照亮乡村振兴奋进之路,让淮海战役的独轮车辙,永远延伸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上。

(文:琚文晶 图:周娜 审核:王伟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