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警惕线上诱导与线下洗钱的新型陷阱

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警惕线上诱导与线下洗钱的新型陷阱

来源:鲁网 2025-07-17 11: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复杂,诈骗分子不断翻新作案方式,令人防不胜防。近日,江苏淮安市淮阴分局反诈中心成功阻止了一起新型诈骗案件,该案件涉及金额高达118400元,马上消费金融特此剖析了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以提高公众的反诈意识。

张先生是一位普通市民,日常习惯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前不久,他在浏览短视频时收到一条私信,对方声称“做任务即可获得佣金,完成3个任务还能线下见面”。出于好奇,张先生通过了好友申请,并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一款APP。

起初,前两个任务顺利完成,张先生不仅收回了本金,还获得了小额收益,这让他对平台产生了信任。然而,当进行到第三个任务时,系统提示出现“数据误差”,要求张先生继续投入资金进行“账目对冲”。在对方的诱导下,张先生投入了更多资金进行所谓的“冲正”操作。

冲正完成后,对方又以“补信誉分”为由,要求张先生取出一笔118400元的现金,并通过网约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张先生深信不疑,按照指示将现金装入一个大闸蟹礼盒中,准备发往目的地。直到接到警方的电话,张先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经过调查,民警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将诈骗分子一网打尽,受害人的118400元现金也被成功追回。

从此案的过程来看,诈骗分子通过前期诱导、中期陷阱和后期洗钱三个步骤完成作案。

前期诱导阶段,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私信张先生,声称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佣金,并承诺完成3个任务后可以线下见面。这种诱导方式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对小额收益的期待。前两个任务的成功完成,让张先生对平台产生了信任,从而放松了警惕。

中期陷阱阶段,诈骗分子开始制造“数据误差”,并声称需要通过“账目对冲”来修复数据。这种说法听起来非常专业,但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利用张先生对金融术语的不熟悉,制造恐慌,让他相信如果不按照指示操作,之前投入的资金将无法取回。

后期洗钱阶段,诈骗分子要求张先生取出现金,并通过网约车运送到指定地点。这种“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网约车投送”的模式,是诈骗分子为了逃避警方打击而设计的隐蔽手段。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将赃款转移到自己手中,同时掩盖自己的身份。

为此,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大家,要提高警惕,避免落入类似的诈骗陷阱。

第一,网络上的陌生人可能隐藏着各种身份,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承诺和诱导。对于任何声称可以通过简单任务获得高额回报的平台,请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诈骗分子常常通过发送链接或诱导下载未知应用程序来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在下载任何应用程序之前,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验证,确保其安全可靠。

第三,任何要求取现并转移资金的行为都应引起高度警惕。正规的金融平台不会要求用户通过取现和投送的方式进行资金操作。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务必保持冷静,及时联系官方客服或报警。

最后,如果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诈骗,不要犹豫,立即拨打110报警。警方有专业的反诈团队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及时为你提供帮助。

这起“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的案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通过了解更多诈骗分子的手段和套路,提高防骗意识,避免陷入类似的诈骗陷阱,共同抵制网络诈骗,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