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7日电(记者 张怡 史雪凡 陈聪芷 实习生 张皖博 符瑛致) “这件作品叫做‘意游胡同’,概念来源于‘游’这个字,我觉得我们每个队员都很像一只鱼一样穿梭在胡同的巷子里面。” 鱼鳞灵感取材于胡同瓦片,灵动游鱼跃然纸上——这是台青曾同学在2025“元宇宙探勘队”艺术驻地创作成果展上的作品。
7月12日,以“胡同密码”为主题的展览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正式揭幕,呈现两岸青年对北京胡同文化与市井烟火气的艺术诠释。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
7月初,来自“元宇宙探戡队”艺术驻地活动的两岸青年开启北京游,在为期三天的密集行程中,他们在北京走街串巷,聆听胡同专家讲述胡同的历史变迁、深入四合院感受传统民居之美,沉浸式体验老北京的独特韵味。参访结束后,青年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创作灵感,通过绘画、影像、装置艺术等形式,共同破解“胡同密码”。
项目策展人毕依帆向记者介绍,该项目始于2023年,旨在为两岸青年搭建线下交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活动聚焦“胡同与四合院”,要求青年在实地探索后完成主题创作。
“我们在这次的探访过程中,走了新旧面貌不同的胡同、也去参观了四合院博物馆,私人院落,” 毕依帆表示,“就是希望让两岸的青年同学们能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命题,以他们的思维跟视角重新诠释出一些作品。”
台青张同学在水墨画中融合藤蔓与水元素,通过现代建筑与胡同的艺术并置,尝试在画面上营造一种历史与当下共存的感觉。“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久弥新的,在当下的时代仍有持续创新的生命力。”这位曾多次走访山东,湖南,重庆等大陆省市的台青表示,大陆多元的自然人文景观增加了他对“山水”的理解,创作视角日益丰富。
来自设计专业的彭同学将自己设计的台湾皮影戏团文创带来交流,在胡同行中她获得了灵感并创作了新作品“一尺胡同”。 “我想通过北京特色糕点包装的设计来呈现北京胡同的砖瓦细节,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时也能触摸到城市的历史肌理。” 彭同学说,“用创意和行动连接传统和现代,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就能被看见。”
“胡同在南方的叫法便是巷弄,台湾同样拥有许多巷弄。” 策展人毕依帆小时候生活在台湾的眷村——那是大陆赴台同胞聚居的村落。她回忆说,那里的巷弄与北京胡同极其相似,每条巷子都住满了人,汇聚着来自大陆各地的居民。毕依帆指出,“我觉得这种文化最独特,能够被保存的是那份浓厚的人情味,希望这次活动能带两岸同学们在探索胡同新旧变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并传承这份弥足珍贵的‘胡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