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后离土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无棣县聚焦解决乡村创业困难多、就近就业岗位少、工作时间不灵活等突出问题,坚持党建中找原因,改革上想办法,创新实施党建统领乡村振兴“星火”工程,大力推进党组织领办微工厂建设,有效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难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好业”。目前,全县在农村建成党组织领办微工厂105处,引进优质创业项目102个,提供农民就业岗位3058个,带动群众增收450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前列。
党建统领发力,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坚持把拓宽离土农民就业渠道作为“星火”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人社部门“单打独斗”局面,以机制创新构建起“党委领导、组织牵头、部门配合、镇街主责、村级主抓”的全链条责任体系。一是“顶格推进”增动力。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组织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实施党建统领乡村振兴“星火”工程的意见》《全面推进党建微工厂建设的工作方案》,召开专项会议7次,推动解决土地、审批等问题24个。二是“上下贯通”聚合力。创新“土地摸排→需求对接→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监督→签订合同”六步工作流程,11个镇街党(工)委成立微工厂建设专班,自然资源规划、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分工负责,建立农村闲置土地、闲置人力资源、特色产业项目“三张图”,实现微工厂“建设—招工—运营”全周期管理。目前,摸排盘活可利用地块155处、1100余亩。三是“村级协同”激活力。发挥村党组织在土地调用、矛盾调处、资源整合等方面作用,吸纳17名第一书记和致富带头人参与,为微工厂建设提供保障。各村常态发布微工厂招工信息,优先为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并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政府兜底保障,变“无力创业”为“无忧创业”。聚焦创业前期投入大、生产场所少、产品运输难等问题,强化政府投资兜底,全面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助力农民“无忧创业”。一是全方位发力,实现资金“多元投入”。制定《县财政扶持微工厂建设管理办法》,对微工厂建设给予补助和贷款贴息、担保贴费支持,降低农民创业成本。坚持眼睛向外借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975万元,各级第一书记帮扶资金1472万元,与村集体资金、农民个人资金、社会资金形成合力。比如,整合财政扶持资金300万元,建成水湾镇芦苇加工微工厂,实现年收益2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二是定制化建设,实现厂房“拎包入住”。坚持“先招商、再设计、后施工”思路,针对创业需求,量身定制厂房,打通了供需两端,切实解决农村建设用地少、厂房建设费用高等创业难题,同时有效避免了厂房闲置、资产浪费,实现了“建成即投用、拎包即入住、产出即盈利”。比如,西小王镇利用废弃敬老院,建成1000平方米微工厂2处,用于登山背包、消防服装等户外装备用品加工,带动就业150余人,每人每月增收超3000元。三是客货邮融合,实现物流“直达到村”。投资3000万元,建成县级客货邮城乡共配中心,设立9个镇级服务中心、423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实现村级快递直达全覆盖,解决了微工厂产品收发“最后一公里”难题。成立“快递联盟”,为微工厂产品外销提供上门取件服务,邮寄费用平均每单节省5%,整体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精准招引服务,变“背井离乡”为“就近就业”。聚焦农村闲置劳动力数量大、就业技能差等难题,实行精准化招引、精准化岗位、精准化服务,实现群众就业不出村、赚钱不离家、就业又顾家。一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在微工厂项目引进上,坚持以劳动力需求高、技术要求低、无环境污染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作为重点,引进轻工业加工、手工品制作等产业项目。比如,碣石山镇微工厂,引进年产15万套汽车线束项目,普通人稍加培训即可上岗,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熟练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二是推广灵活多变式岗位。聚焦农村妇女照顾孩子需求,推广设置“妈妈岗”,开设6小时工作制加工线,可在兼顾家庭同时实现就业增收。比如,“棣州巧娘”巾帼共富工坊,吸纳妇女群体弹性灵活就业57人,月均工资2000-5000元之间。三是支持农村电商化发展。发挥农村特色农产品、手工品优势,建设直播电商式微工厂,促进“线上+线下”就业增收。比如,棣丰街道李白杨村建立白杨食品微工厂,通过与县域网红“农村王大爷”合作,线上月销售辣椒酱1万余瓶。碣石山镇馆里村手撒网微工厂吸纳网具大户5家、农村直播人员48名入驻,每年带动织网群众增收1200万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