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语”脉“乡”承推普志愿服务队为期一周的桃源县大水田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志愿者们紧扣“推广普通话”核心,通过调研赋能、课程创新、技能培训、文化传承等多元举措,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激活发展潜力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活动伊始,服务队以“精准把脉”为前提,通过入户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村民普通话使用痛点:老年群体发音不标准、语法运用待规范,但村民普遍认可普通话对就业、生活的重要性,学习意愿强烈。这一调研结果为后续工作找准了发力点。
图为开展大水田村语言文化与发展座谈会
图为开展大水田村语言文化与发展座谈会
实践中,服务队创新“课教融合”模式,将普通话教学融入特色课程体系。从《桃源诗刊》诵读中解析家乡山水意境,在冰染、棕编等非遗课堂上传授技艺术语,于书法、绘画课中强化语言表达——让孩子们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自然提升普通话能力。针对儿童安全,志愿者设计情景模拟课堂:用普通话讲解防性侵“隐私部位保护”“拒绝陌生人过分接触”等知识,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学会清晰表达“不”;结合大水田村周边水域环境,用方言辅助普通话讲解防溺水“六不准”,演示“遇人溺水不盲目下水、大声呼救找工具”等正确做法,让安全知识在规范表达中入脑入心。村民们感叹:“说好家乡话,更要学好普通话,才能把大水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图为普通话课
图为书法课
针对乡村文化传播需求,服务队开展的手机拍摄与视频剪辑培训颇具实效。从拍摄光线、运镜技巧到剪映实操,志愿者手把手教学,助力村干部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制作乡村宣传片的“文化传播员”。如今,大水田村的特色产业、自然风光已通过他们的镜头,在网络平台收获关注。
图为志愿者开展短视频与普通话推广实践培训
红色基因的传承更让普通话焕发特殊意义。志愿者与村民共访革命遗址,听老志愿军讲述贺龙送佩刀等红色故事,在分享会上用普通话重现英雄事迹。“学好普通话,才能让红色故事代代传。”村干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图为采访老志愿军
活动期间,服务队还联合村干部策划了一场“推普助力,情暖乡间”主题晚会,为一周的实践画上温馨句点。晚会上,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桃源诗刊》中的家乡诗句,字正腔圆中满是对故土的热爱;志愿者与村干部合唱红色歌曲,标准的普通话歌词与乡音交织,唱出了对革命精神的敬仰。晚会全程用普通话串联,成为村民展示学习成果、抒发情感的舞台,更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普通话沟通带来的凝聚力。
图为晚会现场
此次活动不仅让大水田村村民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升,更搭建起文化传播、技能增收的新桥梁。志愿者们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乡村需求,让“语”脉“乡”承的力量在乡村振兴路上持续发力。(聂汝晴 程姗姗 李鑫均 樊一玎 李雅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