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传非遗 染韵织就红色梦”——淮北理工学院“染韵织梦·布语传薪”团队暑假三下乡实践纪实

“针线传非遗 染韵织就红色梦”——淮北理工学院“染韵织梦·布语传薪”团队暑假三下乡实践纪实

来源:鲁网 2025-07-16 13: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非遗技艺的当代表达,2025年7月1日起,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淮北非遗美育实践队”深入安微省淮北市濉溪县月满西街工作室,开展以“染韵织梦·布语传薪”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融入非遗传承,用镜头记录、用巧手实践,深度挖掘淮北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动期间,教育学院分管副书记孟向红、学院团总支书记许海涛及团队指导老师高伟亲临实践基地指导慰问。在月满西街工作室,孟向红副书记细致询问了实践进度与当地非遗传承现状,对队员们不畏酷暑、潜心钻研的热情给予高度肯定。她勉励大家珍惜实践机遇,发挥专业所长,用影像与文字生动呈现淮北非遗魅力,助力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弘扬。领导的关怀为团队注入了强劲动力,队员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淮北非遗文化的调研与传承工作中。

教育学院领导老师一行指导慰问

实践队在省级布艺传承人丁兰云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布艺探索之旅。丁老师以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布艺的历史脉络、专业针法(如平针、卷边缝、包缝、回针等)与制作精髓。“针脚要像运河的水,既要有力量,又要留出呼吸的空间。”丁老师形象的点拨激发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队员们虚心求教,热情高涨,通过亲身体验一针一线的缝制过程,深刻感受到布艺这门民间工艺所承载的农耕文明智慧与生活美学。“一针一线总关情,百年布艺焕新生”,布艺是我国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丁老师创新性地将濉溪“石榴小镇”、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及“石板街”历史元素融入布艺创作,细密的针脚在她手中幻化成立体小花,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新意,这正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在一针一线的坚守中,传统布艺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

丁兰云老师教团队成员学习布艺

实践队将布艺与扎染进行创新融合,让红色精神焕发新彩,以“非遗+红色文化”为核心理念,开创性地将布艺与扎染技艺结合,赋予传统工艺新时代内涵。队员们聚焦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探索出系统化的红色主题创作路径,在非遗扎染传承人张雨露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将学习到的布艺技巧运用于扎染中,在棉麻织物上运用缝、绣、拼等布艺手法,精心构筑手绘线条,形成独特的防染“纹样骨架”。随后,师从扎染技艺传承人张雨露老师,运用蓝印花工艺,通过反复浸染、套色,并巧妙结合折叠、捆扎、夹板等技法,实现色彩的渐变与肌理的碰撞。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每一根线的松紧、每一处结绳的角度都会影响染料渗透,这既是严谨的科学,也是灵动的艺术。”经过十余次实验攻关,团队成功摸索出“线性扎染”新技法—利用缝线轨迹精准控制染色边界,使规整的线条与自然的染料晕染完美交融。

张雨露老师教团队成员将布艺运用在扎染上

同学们创新扎染的成品

当针脚穿过布料,当染料渗入纤维,“淮北非遗美育实践队”的成员们缝制的不仅是一件件布艺扎染作品,更是在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大家围坐在一起,热议着如何让这份“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通过扎染技艺得以呈现。最后,他们决定将红色文化与学到的布艺和扎染知识相融合,共同缝制一幅大型扎染作品。“要有群众推车的剪影,体现军民鱼水情。”“要有引领者和冲锋者。”你一言我一语中,一幅大型扎染作品的构思逐渐清晰。同学们分工合作,先仔细将画面轮廓勾勒在布上,再一丝不苟地用针线把线条覆盖,让静态的作品充满故事张力。随后将作品浸入染缸一天一夜,等待作品最终的亮相。经过数日的努力,一幅承载着“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红色精神的扎染作品终于完成,成为了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最有意义的成果之一。团队成员感慨道:这幅作品不仅是对扎染技艺的一次挑战,更是对濉溪红色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让“小推车精神”在指尖的创作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同学们分工合作绘制线稿

以淮海战役为背景的红色文化扎染作品

此次“染韵织梦•布语传薪”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度的非遗技艺研习,更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文化教育。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学子们用青春与智慧,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让布艺与扎染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也为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文:汪一诺、喻思雅、胡慧莹、郭宇霄/图:廖婉廷、张檬、黄倩、王子璇、王子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