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实践团为侨乡文化传承添青春力量

华侨大学实践团为侨乡文化传承添青春力量

来源:鲁网 2025-07-15 13: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深度挖掘宗亲文化纽带作用,探寻侨乡文脉传承新路径,近日,华侨大学文学院“根脉承续·侨心归处”实践团深入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与董杨大宗祠开展实践活动,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侨文化之旅。

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文物考据、深度访谈、民俗记录,为侨乡文化振兴注入青年智慧。

侨史溯源:博物馆里触摸血脉印记

带着“一纸侨批如何系起百年乡愁”的思索,实践团于6.28日首站来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与斑驳的实物中,追溯华侨群体漂洋过海的奋斗历程。“从晚清华工的契约文书到近代侨商的实业救国史料,每一件展品都是华侨与祖籍地血脉相连的见证。”团队负责人张诗雨同学在参观时感慨道。

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同学们通过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华侨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离乡拓荒”“心系故土”的壮阔历程——从晚清华工怀揣梦想远渡重洋,到近代侨商积极投身实业救国,再到当代侨胞以多种方式反哺祖籍地建设。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侨批、契约文书、捐款名册等珍贵史料,不仅是华侨奋斗史的见证,更是他们与祖地血脉相连的鲜活印记。除了物质层面的贡献,华侨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祖籍地的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搭建起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华侨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张诗雨供图

田野深耕:大宗祠里对话文脉守护者

7月2日,实践团实地走访董杨大宗祠,与管委会书记二人展开2小时深度访谈。实践团成员走进董杨宗亲会馆,将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需求紧密结合。在会馆内,面对宗亲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的现状,团队成员策划数字化宣传方案,细致地向负责人介绍VR全景拍摄、AI视频制作的具体流程,从场景选取、内容设计到技术实现每一环都认真考量。

团队成员汉语言文学专业刘皓同学说:“以往宗亲会馆的宣传多依赖线下活动和口口相传,辐射范围有限,现在我们计划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结合AI技术制作短视频,能让海外侨青更直观地了解会馆历史,大大提升传播效率。”

团队成员向负责人阐述“线上互动+线下体验”的创新传播思路,为会馆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建议,用所学知识助力宗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大宗祠杨国庆老师

图为董杨宗祠内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宗祠前学习

知行合一:双线实践凝练侨务新策

实践团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侨文化的理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文脉传承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对助力传承的关键作用,在后期工作中,结合前期实践在公众号运营,小红书和抖音推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表的AI视频也成功探索了保存侨乡记忆的新路径,反响非凡。

“从问卷数据里读懂侨青期待,在账号运营中摸索传播规律,这种‘调研-实践-反馈’的闭环,让我们对数字赋能侨文化有了更落地的思考。”团队成员陈润琦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董杨宗亲会馆负责人对新媒体账号的运营成果表示认可,已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并对实践团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在这次有意义的暑期实践中,实践团成员齐心协力,汇聚智慧。他们不仅为海内外侨胞奉上了VR全景导览、AI短视频宣传等实打实的技术方案,更在实践中笃定了以数字之力活化侨文化、服务全球侨胞的初心。这支朝气蓬勃的青年队伍,正以创意为墨、技术为砚,在泉州侨乡的沃土上续写着延续根脉、凝聚侨心的青春篇章,让跨越山海的宗亲情谊在数字时代绽放新辉。

(张家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