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5日电 在全球积极推进"蓝色转型"、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北京代表处)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于2025年7月13日在广州联合举办"水产品可持续追溯标准培训及试点推广活动"。此次培训在推广相关行业标准,深入解读"中国可持续可追溯水产倡议"的同时,重点探讨了企业试点的落地实践进程与成果。通过多方交流,旨在深化可持续渔业理念,推动中国水产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助力构建更加透明、可追溯的水产供应链体系。
2022年, WWF北京代表处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联合发起了"中国可持续可追溯水产倡议",从产业链应用实操性、科学性、合规性及可持续性等角度出发,号召水产品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开展可持续水产贸易、加强水产追溯体系标准化建设、向市场传递可持续与可追溯水产品的重要性等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5家成员企业加入倡议。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雪光和WWF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食物消费与绿色供应链项目主任于鑫先后在培训上致辞。WWF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食物消费及绿色供应链项目经理王虹月在培训及同期举办的"对虾产业发展大会"上分享了全球渔业资源现状、可持续可追溯水产品的重要性、针对对虾行业的追溯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及《可持续海鲜指南》。她表示:"可持续追溯体系是渔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我们希望与政府、企业和公众携手,推动透明、负责任的水产品供应链建设,为海洋生态保护和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深入解读"中国可持续可追溯水产倡议"之后,王虹月诚邀水产品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关注和加入倡议,协同推进向可持续供应链的转型升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联珠研究员和郭莹莹副研究员分别针对《水产品可持续追溯指导通则》团体标准及对虾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专业解读。
在此次培训的小组讨论与共创环节,与会嘉宾及企业代表围绕标准落地实施、行业追溯现状与痛点、协作机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承诺共同推进可持续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与普及。培训企业表示将持续关注可持续可追溯议题,积极参与《水产品可持续追溯指导通则》团体标准相关活动及落地。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水产品可持续追溯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为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