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穿云绣:数字金融活化贵州苗寨非遗的文旅融合之道

金线穿云绣:数字金融活化贵州苗寨非遗的文旅融合之道

来源:鲁网 2025-07-15 13: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贵州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踏上全新征程,一系列围绕文化保护、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举措正蓬勃展开,焕发出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2025年7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千户苗寨和丹寨,深入了解和体验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持着“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理念,实践团走访当地特色地点,实地考察两地的运营模式和实际状况,对比总结出兼顾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经营策略,并结合创新的金融手段,为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月12日下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团来到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境内,全寨共有1468户,6000余人,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被号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紧紧围绕文化核心资源进行顶层设计、要素聚集、特色强化,运用高效的企业化、市场化手段,在景区经营管理、村寨有机更新、村民脱贫致富、旅游消费扶贫、文化保护法治、旅游品牌塑造、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出景区带村的“西江模式”,带动营上、干荣、麻料等11个村发展乡村旅游,联动凯里以及周边县市发展旅游业,形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辐射带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群寨共兴”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

实践团走访千户苗寨中多家店铺,部分店家表示,因为千户苗寨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很高,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寒暑假期间,生意很好,生活质量确实得到极大提升。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也采访了一些游客,其中有部分游客说,这里商业化严重,根本感受不到太多的苗族传统文化,与心理预期不符。结合上述两种不同的看法,实践团总结出,西江千户苗寨的确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手段,带动当地即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当地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传承和发展苗族非物质文化的最好模式,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文化内核的缺失,景区内大量粗制滥造的工业化商品,打着“非遗”旗号充斥市场,挤压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消耗游客信任。

为寻找更好的发展模式,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团在7月13日来到了丹寨进行调研访查。丹寨是历史上数支苗族迁徙路线上的居留地,是“中国丹寨非遗周”永久落户地和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祭尤节”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民族节日众多。拥有苗族贾理、锦鸡舞、古法造纸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授予“中国乌笼之乡“蜡染文化之乡“锦鸡文化之乡”等称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在这里,实践团兵分三路,体验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苗族蜡染‌是以蜂蜡作防染剂、蓝靛为染料的传统手工技艺,完整保存了秦汉以来的染缬工艺,2011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到蜡染作坊,队员们看到了蜡染艺人用蜡刀蘸取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制出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然后经过染色、去蜡等工序,一幅幅色彩斑斓、富有民族特色的蜡染作品便呈现在眼前。实践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蜡染的制作,从绘制图案到染色,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新奇与挑战。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时,他们无不被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丹寨县卡拉村以其鸟笼闻名,其编制的鸟笼远销国内外,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来到卡拉村,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解了鸟笼的制作方法,队员们在一旁认真学习,尝试着编织鸟笼的一部分,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工匠们的匠心精神。队员小唐说,在体验过程中,老师细致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编织的基本方法,手把手地指导大家如何判断材质韧性,做工力道等细节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很快的完成了一个简单的鸟笼编制。他认为制作鸟笼的过程不但能够缓解疲劳和焦虑,放松心情,还能切实体验到苗族传统文化与工艺的精妙之处,这次活动意义非凡。

苗绣是较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成员来到苗绣工坊,在绣娘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拿起绣针,尝试绣制简单的图案,尽管手法生疏,但他们感受到了苗绣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队员小覃表示,第一次接触苗绣,特别是对于新手不太友好的绕线绣,一开始有点压力,因为线总不听话,绕着绕着就乱成一团,但慢慢找到感觉后,看着针脚一点点成形,自己也对针法越来越熟练,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7月13日下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团邀请到贵州省人大代表张义苹女士就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展开深入访谈。

张义苹生在蜡染之乡,自小受到家族传统手工蜡染文化的影响,9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艺,2016年创立了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现公司年产值可达500余万。近年来,公司以村里的合作社为生产线,以商铺为主要对外展示、推广、体验和销售的发展渠道,形成了公司+基地+个体手工坊+合作社的产、供、销的一体化格局。辐射带动排倒莫及周边村寨的200多名手工艺人一起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业,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将传统文化和时尚设计元素相结合,产量随着销售量逐渐增长。自2014年成立合作社至今,共开展苗族蜡染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并引导参加培训后的学员参与实现创业就业。

在采访中,张义苹老师分享了其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蜡染技艺的经历,并强调传承的重要性,选择回乡创业以保护这一非遗文化。政府通过培训政策和研发经费支持非遗传承,张老师也通过公司加基地的模式带动了200多名手艺人发展。然而,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销售等困难,尤其在疫情期间,旅游收入大幅减少。张老师提到电商尝试未果,现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并寻求设计人才和自媒体团队的支持。此外,张老师呼吁银行和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多政策扶持,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根据两天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张义苹老师的访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团结合所学金融知识设计出“金融+电商”创新APP,通过直播展示苗寨非遗技艺、打通电商全链路,缓解疫情及旅游淡季对非遗企业的冲击;同步发行“非遗价值消费卡”,以金融支付为入口,构建“文化认同+消费激励”场景,助力非遗文旅融合与传承。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相信这种“数字金融+非遗+文旅”的模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的非遗项目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保护和传承,更多的人将通过金融的力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苗族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