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传情,乡韵共赏:SEU小小科学家湖北行——触摸乡村教育与文化脉动

扎染传情,乡韵共赏:SEU小小科学家湖北行——触摸乡村教育与文化脉动

来源:鲁网 2025-07-15 13: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5日,东南大学“小小科学家”实践团湖北分队前往湖北荆州白马寺镇,展开了为期七天的实践与探索之旅。

在这七天里,志愿者们与30位同学一起探索缤纷色彩的奥秘,感受古老扎染技术的独特魅力,也走访学生家长和当地文化场所,见证国家乡村教育的改善,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活动和近年来乡村的发展变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小小科学家”湖北分队踏上了本次的乡村科普教育之旅。本次科普教育课程设计立足“扎染”这一主题,采取分组实验、任务驱动、深研一要的创新课程体系,旨在科普传统文化技艺中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创新应用能力,让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原理,在亲身实践中收获真知。

本次课程在科普知识讲解之外,加入大量实验环节,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深入体悟所学知识,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志愿者们从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色素出发,为同学们讲解色素的提取原理,并带领同学们完成色素提取的实验,同时将人文与科学相结合,带领同学们追溯中国传统颜色的历史以及古法扎染的发展变迁,并初次尝试设计图案扎染。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常见天然色素的性质,志愿者们将原理与实验相结合,带领同学们探索叶绿素与花青素的奥秘,并进一步探索与色彩有关的脑科学奥秘。最后,同学们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之中,亲身感受扎染过程。

在志愿者们生动风趣,深入浅出的引导下,“小小科学家”们破除了生活中常见的色素谣言,领略了中国传统颜色和古法扎染的千年历史,探究了色彩与脑科学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验中,“小小科学家”们从果蔬中提取出缤纷色彩,探索叶绿素与花青素的奇妙性质,设计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

课堂教学之外,“小小科学家”实践团湖北分队就乡村教育和儿童心理状况在白马寺镇展开走访调研。志愿者们走入学生家中,在与学生与家长的促膝长谈中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成果,了解到当地学生日益丰富的课外生活。在与学生家长的访谈中,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的学校也会开展各种体育与器乐舞蹈类的兴趣班,帮助孩子们发展特长,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孩子们也会自己参加许多课外兴趣班,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同时,志愿者们还深入当地文化艺术场所,在陈泽鲲长河艺术馆中,展览着陈泽鲲先生及好友李净弘大师的一幅幅画作,同时还陈列着其他好友的陶瓷作品和各类设计佳作,每一件都独具匠心,不仅如此,馆内还有不少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展现了这位从乡村走出的艺术家对家乡文化建设的贡献。而当夕阳余晖散去,晚风渐起,白马寺镇文化广场又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这里设施齐全,足球场和篮球场灯火通明,孩子们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放声欢笑,广场上遍布着跳广场舞的人群和供孩子们套圈钓鱼的摊位,另一旁的街道上,则错落着露天“KTV”,老人们支起幕布,打开音响,手持话筒在星空下高歌,唱尽心中豪迈与柔情。在走访过程中,志愿者们收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纷纷加入其中,与孩子们一齐奔跑,与老人们一同放歌,真切体会到白马寺镇居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当地同时也修建了电影院,定期播放电影,丰富居民们的生活。

2025年7月11日上午九点,为期七天的夏令营活动迎来尾声,结营仪式上,孩子们再一次站在台上道出了自己未来的梦想,他们有的想做一名老师,有的要当一名音乐家,但无论是什么,志愿者们都相信在白马寺镇这一片生机勃发的土壤上,孩子们的梦想一定会插上飞翔的翅膀,飞往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

2025年暑期“小小科学家”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句号,但白马寺镇孩子们的梦想不会结束,东南大学与白马寺镇的故事也仍待再续新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