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东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站在汉峪金谷的讲台上,用华为的奋斗史诠释“企业家精神”,用鸿星尔克的国货崛起解码“文化自信”时,台下企业职工的眼神从困惑转为炽热——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讲座,而是一场信仰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作为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理论宣讲创新模式,济南高新区“硕博送学”宣讲团不仅开创了青年思政教育新范式,更以“理论落地生根、人才破圈生长”的实效,为新时代思想传播提供了济南样本。
从“象牙塔”到“实践场”的教育革命
破解理论传播的“三重困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理论传播面临“悬浮化、程式化、老龄化”的痼疾:专家学者深奥的术语让群众望而却步,传统宣讲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共鸣。济南高新区与山东大学以“硕博送学”破局,构建“青年讲给青年听”的传播生态。项目首创“三三制”人才矩阵:30%在职博士深耕理论厚度,40%硕博生强化实践锐度,30%跨学科团队拓展视野宽度。这种组合打破了传统宣讲的单一结构,让“Z世代”的思维活力与学术积淀碰撞出独特的传播势能。
构建校地企协同的“创新三角”。不同于普通校企合作,“硕博送学”创造性地将地方政府纳入协同体系,形成“高校供智、企业供需、政府供台”的闭环。济南高新区搭建“理论需求数据库”,山东大学组建“理论翻译官”团队,企业则提供“实践检验场”,让宣讲内容在生产线、研发室、营销案中落地验证。
打造青年成长的“多维生态”。项目独创“宣讲+调研+服务”三维赋能机制,下设“讲四史故事”“谈振兴梦想”“办民生实事”等九支宣讲队伍,在送学的同时,依托“济高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协调企事业单位提供大量实习岗位,让青年学者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提升科研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增强创新意识,形成“讲中学、学中研、研中干”的价值闭环。
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裂变
企业发展的“思想引擎”。“理论+案例”的配方是“硕博送学”的法宝。在辰信集团,“硕博送学”宣讲团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圆桌会议”,向企业员工传播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在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讲团就《下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进行主题宣讲与调研,这场理论浸润正悄然重塑着企业发展的逻辑架构,成为组织变革的隐形密钥。
社会教育的“破圈效应”。项目创新“理论便利店”模式,依托微信群,在群众中建立“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制定多项宣讲“菜单”。比如,在民营企业,结合济钢、潍柴等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宣讲企业发展理念,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一年间,这种“地摊式宣讲”覆盖超5000人次,理论传播从高大的会堂,走向“烟火气”的市井。
人才培育的“化学反应”。在“硕博送学”的催化体系中,青年人才历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淬火历练,构筑起“能力进阶—价值反哺—生态升级”的链式反应。2024年以来,济南高新区新增青年人才近4万人,新引进硕博3000余名,相继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和青年人才集聚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实践者的成长轨迹正通过社交媒介的几何级传播形成示范效应。
新时代思想传播的“济南范式”
青年主体性的时代觉醒。当95后博士用“原神出海”诠释文化软实力,用“淄博烧烤”解码社会治理创新时,展现的是“把中国方案讲成世界语言”的叙事能力。这种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身份转换,激活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让理论传播成为“价值实现”而非“任务完成”。
传播范式的颠覆重构。项目创造的“三化”经验具有普适价值:理论具象化——将“共同富裕”具化为社区养老食堂的运营模式;话语年轻化——用“打工人”“内卷”等网络热词重构表达体系;载体场景化——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雷锋七问”研讨会。这种“去说教化、强代入感”的传播革命,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
协同创新的生态示范。“硕博送学”构建的校地企“铁三角”,为破解产学研“孤岛效应”提供了新思路,正如兰溪“博士服务团”通过产学研协同破解企业技术瓶颈,淄博“科技合作直通车”以柔性引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济南的实践表明:当高校的知识生产、政府的制度创新与企业的实践场景形成共振,产学研协同便能突破“纸面合作”的桎梏,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让信仰的力量通过青春的话语沁入千万心灵,让理论的光芒照进产业变革的深处,这正是“硕博送学”最完美的印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本身就是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