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实践团队赴泾县开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

“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实践团队赴泾县开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15: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山水不言,纸墨有声。2025年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以千年宣纸文化为载体,聚焦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深入皖南泾县开展多维度、沉浸式社会实践。团队以实地走访调研、躬身实践等方式,在青檀林间、纸坊炉火中探寻文明赓续的密码。

图为团队出发前合影

从匠心独运的工艺流程,到价值流转的市场终端,宣纸的文化价值需历经技艺传承与市场规律的双重淬炼。当承载匠人温度的手工纸品进入交易场域,其文化内核将遭遇怎样的市场逻辑?带着这一核心命题,团队深入宣纸产业聚集区,对30家代表性商户展开深度调研。聚焦价格体系、消费群体、品牌建设与电商渗透四大维度,系统解构非遗产品市场化进程中的核心痛点与潜在突破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在商铺进行调研

基于调查发现,当前宣纸产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受经济环境影响,传统书画纸市场明显萎缩,年销售额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捞纸晒纸”等非遗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更需注意的是,多数文创产品仅简单套用传统图案,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文创这东西啊,要把古代的元素融入到现在的生活。但是原则上要保持古代的那种创意啊,以及使用价值、元素、审美价值,要研究如何嫁接到现在且不能死板。”守艺人商铺的老板同我们分享产品创新的心得。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国宣纸城进行合影

在泾县蒸腾的暑气中,触摸到宣纸传承的体温与心跳。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真正的非遗活化,既要守住"水火相济"的匠心底色,更要培育"以古孕新"的创新基因。青年学子当结合自身情况,努力从专业视角在青檀纤维的微观结构与非遗产业的宏观布局间架设桥梁——让千年纸韵既沉淀于博物馆的恒温恒湿柜,更跃动在当代生活的脉搏里。(图片由李瑾、许中锐,张田玉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