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滨城 | 滨城这些事“上镜”央媒

7月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嘉宾参访天津港》。7月7日上午,“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参访活动在津举行。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近百名中外嘉宾与媒体代表深入探访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

央媒看滨城 | 滨城这些事“上镜”央媒

来源:滨海发布 2025-07-14 15: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聚焦滨城,报道了“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嘉宾参访天津港;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酷暑热浪中,“清凉经济”释放暑期消费强劲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大国港口新脉动;乐享多彩暑期;当上合国家来敲门;亚洲最大自航绞吸船“天鲲号”;生物医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在津揭牌;防暑度夏 各地有“凉”方 天津:科学生态系统为城市“调温”;天津打造开放新高地;从河埠小港驶向世界一流等内容。

人民日报

7月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嘉宾参访天津港》。7月7日上午,“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参访活动在津举行。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近百名中外嘉宾与媒体代表深入探访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

7月11日,《人民日报》第15版刊发《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走进天津经开区南港工业区,满眼是高耸林立的化工设备,这是天津市石化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园区往东,是防波堤。“瞧,我们的取水口就在那儿。”跟着先达(天津)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宏飞登上防波堤,只见远处一座取水泵房在海浪中闪现,两条直径1.2米的取水管向岸线延伸。

新华社

7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酷暑热浪中,“清凉经济”释放暑期消费强劲动能》。进入7月,天津出现持续高温。9日至11日,天津中心城区日最高气温突破35摄氏度。酷热难耐的天气仿佛一股催化剂,激活了“清凉经济”。

7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大国港口新脉动》。“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港口考察,聚焦现代化港口建设,擘画新时代港口发展蓝图。

7月12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乐享多彩暑期》。7月12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大剧院,孩子们在表演传统戏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7月9日,中国国际电视台视频号报道《当上合国家来敲门》。

记者杨欣萌带着上合组织副秘书长走了一遍她熟悉的家乡:从像科幻片一样的滨海图书馆,到被称为“零碳智慧港”的天津港,天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连接”这件事。合作不是高空理论,而是来自市井街头、真实生活的共同关切。当世界来敲门,天津大方回应:不只分享发展成果,更分享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底气。

7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视频号报道《亚洲最大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在大海里边挖呀挖呀挖!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每小时能够挖起沙石6000立方米,沙石量可以把一个标准足球场整体抬高近1米,超给力!

7月11日,央广网报道《生物医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在津揭牌》。日前,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津药联合院”)与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的生物医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揭牌。该中心将依托前者强大的科研及项目孵化实力,融合后者的教学与研发优势,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架设“从实验室到临床”“从课堂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

7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发《防暑度夏 各地有“凉”方 天津:科学生态系统为城市“调温”》。

经济日报

7月11日,《经济日报》第10版刊发《天津打造开放新高地》《从河埠小港驶向世界一流》。“十四五”时期以来,天津市凭借独特的产业、港口、交通等优势,叠加改革开放先行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