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作为安徽省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戏剧剧种之一,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其艺术源自江淮地区的乡土生活,唱腔质朴且婉转,表演贴近市井万象,凭借众多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承载着安徽戏剧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情感纽带。合肥市庐剧院作为该剧种传承发展的核心力量,近期正积极推进大型庐剧《东门破》的排练工作。该剧的排练过程,生动展现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
《东门破》以抗战初期合肥东门地区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小樱桃为守护明教寺镇寺之宝玉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抗争的感人故事。该剧不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门破》深深扎根于合肥本土文化。剧中大量运用地道的合肥方言,不仅生动展现了地域风情,更精准保留了庐剧作为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确保了其文化标识的传承。同时,该剧音乐创作独具匠心,部分唱腔巧妙汲取大别山山歌与巢湖民歌的精华,经过提炼、升华与艺术化改良,有机融入庐剧传统音乐体系。此举既坚守了庐剧音乐的本体特征,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彰显了庐剧艺术强大的包容性与旺盛的生命力。
对于庐剧的传承与发展,合肥市庐剧院高度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在此次《东门破》排演中,众多青年演员担任主演,勇挑大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排练过程中悉心指导。她将数十年积累的宝贵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演员,从唱腔的发声技巧、气息运用,到身段的一招一式、起承转合,乃至眼神的情感传递与面部表情的细腻刻画,均给予青年演员系统且严谨的指导。青年演员们也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他们在深入学习前辈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角色内涵的理解和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勇于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为庐剧表演艺术注入了青春活力,使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通过深入《东门破》排练现场观察可知,该剧不仅承载着弘扬抗战精神、彰显民族气节的深刻主题,其排演过程本身,就是庐剧艺术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全体演职人员,特别是青年演员在传承人悉心指导下的成长与突破,以及剧目在音乐、表演方面对传统精髓的坚守与融合创新,为庐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化传承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路径,展现了其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图文撰写:陈宇凡、任菲雨、高明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