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赴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桑梓镇金桥村展开调研。团队成员脚踩泥土、深入田间地头与养殖基地,与村民促膝长谈,在摸清当地产业家底的同时,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量身定制发展建议,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机械化猪场成引擎,产业根基初筑牢
调研首站,实践团来到久阳生态养猪场。这座占地470亩、总投资2.33亿元的多层机械化养猪场,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养殖的认知:全封闭式管理、一二级两洗消烘干设备、智能环控与料线系统有序运转,87630平方米的建筑体内,1.32万头母猪的饲养全程实现数字化监控。“这里不仅是养猪场,更是种养循环的核心枢纽。”猪场管理人员介绍,粪污经“固液分离+厌氧处理”等工艺转化为有机肥,直接供应周边3000多亩油茶、黄桃基地,形成“养殖—粪污—种植”的生态闭环。
图为村干部向团队介绍养猪场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这座由上市公司湖南新五丰专业管理的猪场,已带动75名村民就业,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占比超20%。“月薪5000+,家门口就能挣到城里的工资。”村民的话,让团队捕捉到关键信息:产业升级正在悄然改变人才流向。通过梳理用工数据,实践团发现,近两年已有12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入职猪场,负责智能设备运维等技术岗位。
土地流转活水土,多元产业待发力
“一亩地流转费200到400元,连片外包给合作社更省心。”在与村民的座谈中,实践团宣传负责人黄康详细记录土地流转现状:全村2339亩耕地中,近半通过流转形式集中经营,孕育出惠华油茶林、温井印象黄桃等特色产业。其中,430亩油茶林年入25万元,130亩黄桃基地年销20万元,但若想扩大规模,资金短缺成了“拦路虎”。
图为当地村民向团队介绍金桥村实际情况
调研中,团队注意到年轻力量的缺位:全村2128名劳动力中,1487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为60岁以上老人。“不是不想回,是产业承载力还不够。”村民的话让团队深思。为此,实践团特意走访村小学与幼儿园,发现几十个留守儿童的背后,是年轻父母对“家乡能有稳定好工作”的期盼。
图为团队深入金桥村展开调研
青春智慧献良策,调研赋能振兴路
针对调研发现,实践团队长布勒尔带领召开研讨会,结合金桥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础,提出系列建议:一是推动养猪场扩大规模。依托其年出栏30万头仔猪的规模,规划“猪仔寄养+合作社养殖”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与饲料,吸引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育肥环节,解决“卖猪仔单一”的问题,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破解产业资金瓶颈。建议将油茶、黄桃等产业打包成“乡村振兴项目包”,对接高校科研资源与社会资本,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收益“按户分红+务工收入”双模式,提高村民参与度。三是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结合村里规划,建议优先修复灌溉水渠、拓宽产业机耕道,同步推动南座线道路亮化,让“回家路”更畅通,让产业发展“硬件”更扎实。
队长布勒尔带领实践团还将调研形成报告,计划提交给新化县乡村振兴局,并推动中南大学相关专业团队与金桥村结对,持续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
金桥村的振兴,关键在把产业优势变成就业吸引力。黄康表示,青年学子将继续关注这片土地,用专业所长助力“山乡巨变”。而在金桥村的田野上,机械化猪场的轰鸣与油茶林的清香交织,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新序曲。(黄康、萨南索敦娜)
图为村民老爷爷在放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