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形成了以森林康养为特色,林下菌药、生态种养、特色加工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绿色已成为发展主色调。目前,森林覆盖率达64.43%。
盛夏时节,在长顺县摆所镇城伍村、五星村群山间,金银花开如繁星般缀满枝头。黄白相间的花簇在风中摇曳,沁人心脾的香气漫过田野。
眼下正值采收旺季,村民们手提水桶穿梭花海,指尖翻飞间,鲜嫩的花苞簌簌落入桶中,合作社加工厂内,新引进的烘干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忙着将金银花晾晒、烘干、分装。这朵朵金银花,正化作“黄金”,鼓起山乡百姓的“钱袋子”。
摆所镇通过引进专业种植公司,在荒山荒坡推广金银花种植,不仅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还构建了“种植、加工、康养”一体化产业链。这是长顺县践行“两山”理论的又一实践成果。
“目前,摆所镇金银花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盛产期亩产干花150公斤,亩均产值超3000元。”长顺县润农药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国淼介绍。
在长顺县广顺镇国有林场,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采用“林+菌+药”复合种植模式,在1000亩松林下规模化发展红托竹荪与天麻产业。目前,100亩红托竹荪和400亩天麻基地已投产。
“我们公司通过‘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吸纳农户务工2万人次,帮助农户人均增收3.5万元。”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文平介绍。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36.608万亩。其中,林下种植3.496万亩、养殖10万亩、采集16.912万亩、康养6.2万亩,形成了以红托竹荪、天麻为引领的林下菌药产业集群,松茯苓、多花黄精等传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50亩。
目前,长顺县林下药菌复合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成功纳入省林业局2026年重点支持清单。规划至2030年,红托竹荪、天麻种植规模将分别扩大至1200亩和600亩,建成1800亩集中连片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长顺县杜鹃湖景区是全国唯一的水上杜鹃花海湖泊,是贵州省唯一的水上杜鹃花景区和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因湖岸山岗上杜鹃花绵延数十里而得名。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省级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新地标。湖区森林覆盖率超90%,森林康养步道长达21公里,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城市标准,堪称天然的“森林氧吧”。
近年来,长顺县将杜鹃湖作为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构建以养生、生态、康养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杜鹃湖运营总监夏佳威表示:“我们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定‘念好三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战略定位,致力于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养、水上休闲、研学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户外康养项目。”
如今,在长顺,绿水青山间涌动着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正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长顺县将持续释放更多生态惠民红利,引领山区群众坚定走好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忠山|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