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贤江”:这支实践团队深入贤江故里 探寻杨贤江教育思想的育人实效与传承发展

对话“贤江”:这支实践团队深入贤江故里 探寻杨贤江教育思想的育人实效与传承发展

来源:鲁网 2025-07-11 16: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初,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贤江薪火”小分队深入贤江故里——慈溪长河镇贤江村,了解农村学校师生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传承实践,借助数字媒体续写杨贤江先生震撼人心的教育故事。

杨贤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其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的著作。

学中思:对话先贤,故里溯源

贤江薪火小分队以慈溪深厚的红色文化为经纬,深入探访杨贤江故居、马宗汉故居等革命圣地,串联起中共慈溪县工委成立处旧址、慈溪张云乔纪念馆等红色历史坐标,让以贤江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从历史典籍中破茧而出,实现革命历史从尘封记忆到鲜活传承的华丽蜕变。

7月初,在慈溪长河镇的杨贤江故居里,小分队成员认真了解先生的成长轨迹,观摩手稿真迹,走近超豪华“朋友圈”,感悟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初心。他以笔为剑,鼓励青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落实新文化新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革命实践激励无数青年追求进步人生。成员们还寻访了长河镇草帽业小学纪念馆,了解近代乡村教育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体验早期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小分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加深了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更激发了传承贤江精神的使命感,从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和实践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先贤的教诲,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

思中悟:精神灯塔,教育培根

贤江薪火小分队走进慈溪市贤江小学、泗门镇中心小学(前身为杨贤江母校)与杨贤江中学的校园,深入调研杨贤江先生的红色教育思想在不同育人阶段的活化与应用。

作为一所以杨贤江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杨贤江中学将杨贤江教育思想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标识。在杨贤江中学副校长俞峰的带领下,贤江薪火小分队成员漫步“贤园”中,随处可见的贤江元素“英甫路”、“浩吾路”、“国之瑰宝”让贤江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生长的文化基因。

俞校长介绍道,贤江中学深入研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思想,以“造就完全之人格”为育人目标,提炼出“自治、自学、自强、自助、自雅”的内核,使红色基因传承具象化;通过构建“贤园”育人场域、完善“贤课”课程体系,贯通“弘贤”“创贤”的教育链条,推动“向贤而立”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同走一条路、齐唱两首歌、共读四本书以及各类专题活动,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符号,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使高中生在了解杨贤江事迹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代入情境、触动心灵。团队成员深深体悟到,真正的红色教育不应止步于瞬间的情感触动,而是追求持久的情感浸润与价值塑造。

贤江薪火小分队在校园内向师生开展专项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调研了解杨贤江教育思想融入本地学校的思政教育实践案例,提炼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助力探索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生活化的大思政育人新范式。

悟中行:红色赋能,数字传承

贤江薪火小分队通过调研,发现“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在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差异化实践路径,例如贤江中学以实践活动与思政课程为重要抓手,强化学生思想认知深度;贤江小学则依托趣味特色课程与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启蒙阶段的有效渗透。

小分队成员尝试探索当代“数字青年”与红色血脉的跨界融合和双向赋能过程,让本土红色文化在沉浸式体验、潜隐性内化、数字化传播中彰显红色力量,打造“可听可看可体验”的红色文化传播新模式。在泗门镇中心小学开展一堂别出心裁的队课“杨贤江爷爷的成长手册”,以趣味故事与互动游戏为载体播撒红色种子。在杨贤江中学高一年级段开展思政微课宣讲“在骤雨、细雨、时雨中耕耘新时代红色沃土”,讲述杨贤江生平的教育故事,引发中学生的情感共鸣。

此外,贤江薪火小分队以数字光影为笔、韵律诗声为墨,精心创作《红色灯塔——走近杨贤江的故事》微短片与《颂贤江,传薪火》主题诗朗诵,构建“沉浸式叙事+情感共鸣”的多媒体矩阵。通过视听艺术的创新融合,将杨贤江先生的革命精神与教育理念凝练成震撼心灵的文化符号,以沉浸式展演浸润大中小学课堂,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贤江薪火小分队在贤江村聆听岁月沉淀的鲜活记忆,于贤江中小学的课堂内外洞察师生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实践,在数字媒体上续写杨贤江先生震撼人心的教育故事。下一步,贤江薪火小分队计划以贤江村为试点,通过主题宣讲、场景化展演等方式传播杨贤江思想,依托志愿服务队搭建“高校师生—村民主体”的协同治理平台,将红色精神转化为乡村组织文化建设等具体实践,探索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红色路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