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青芽赤忱,医路茶香”社会实践纪实:青春脚步丈量茶乡,义诊服务传递温情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青芽赤忱,医路茶香”社会实践纪实:青春脚步丈量茶乡,义诊服务传递温情

来源:鲁网 2025-07-11 15: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5日至7月6日,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青芽赤忱,医路茶香”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通过探访坦洋工夫茶历史、调研茶农健康现状、开展针对性义诊服务,开展深度交流与实践。

溯茶史,品底蕴

5日,清晨的坦洋村笼罩在薄雾中,白云山麓的茶园青翠欲滴,空气中弥漫着红茶特有的醇香。实践团队首站来到坦洋村史馆,在村委讲解员的引导下,揭开这片土地与茶的不解之缘。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走进了福安坦洋的炮楼与横楼,了解了中国坦洋的光辉岁月,同时感悟坦洋古民居礼数、茶文化,了解“坦洋工夫”红茶创始由来以及厘金局、原丰泰隆茶叶生产工厂的历史。

实践队探访坦洋村振兴之路主题馆

入茶村,询茶农

午后烈日炙烤着茶山,村中茶农在烈日炎炎中也选择暂避烈日。趁着这个时间。实践团队在村中探访茶农,通过问卷形式来了解茶农朋友们的健康情况及健康诉求。

“腰疼是老毛病了,但采茶季不敢歇啊。”李大姐揉着酸痛的腰部坦言。走访中,团队发现茶农普遍存在腰椎劳损、关节炎症等问题,也时常发生摔跤骨折等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况,而制茶环节的揉捻、烘焙工序更面临粉尘吸入与高温灼伤风险。此外,部分茶农因劳作繁忙忽视体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早期症状常被忽视。

通过问卷与访谈,实践团队汇总了茶农们的三大健康痛点:体力劳动导致的骨骼肌肉损伤、加工环境带来的呼吸与皮肤问题、健康意识薄弱导致的慢性疾病管理缺失。当探访结束后,成员们连忙整理数据,为次日义诊制定方案——血糖血压筛查、职业病防护讲座、健康手册发放、三甲医院专家义诊,一项项措施逐步成型。

施仁心,送暖意

6日,晨光初露,旭日初升。坦洋村村委会对面的凉亭已摆起桌椅、拉起横幅,血压仪、血糖仪、日常使用药品整齐排列。实践队特别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吴振添、陈淑玲医生,为茶农们送上了一场“家门口”的免费健康义诊。

“张叔,您血压偏高,记得每天监测,高血压的药一定要规律吃,饮食记得少盐啊。”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小邹细致记录血压检测结果,并向茶农普及慢性病管理知识。针对普遍存在的腰肌劳损,闽东医院义诊医生陈医生现场帮助茶农放松肩颈,讲解并教授茶农劳作间隙的放松技巧。而在另外一张桌子旁,实践团队的小陈及小林有序为有需要的茶农朋友分发日常非处方药品并讲解运用场景。

义诊持续至晌午,累计服务茶农100余人次,发放手册150余份。茶农王阿姨握着志愿者的手感激道:“以前总觉得小毛病扛扛就好,现在才知道体检这么重要!”

茶乡实践,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坦洋之行,实践团队不仅触摸了千年茶史的厚重,更以青年之力为茶农健康筑起一道屏障。从历史荣光到现实关怀,坦洋工夫的“红色底蕴”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它不仅是国际贸易的“金名片”,更是乡村振兴中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

茶香古道绵延,青年脚步不息。在这片红茶滋养的土地上,“三下乡”的青春之火,正与坦洋工夫的醇厚韵味一同,温暖着乡村振兴的征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