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地调研中感悟初心、筑牢信仰根基, 2025年7月4日晨,南昌大学焕奎书院“于河薪火”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革命老区于都开展研学实践,走进“四馆一中心”,与历史博物馆、县文旅局、旅投公司、卫健委负责人围坐一堂,围绕“红医精神薪火传,青春对话映初心”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这是该实践队“溯红医足迹,砺青春初心”红色走读实践的重要一站,青年学子以问题为纽带,在红色热土上探寻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共鸣,在跨越九十载的时空对话中,叩响新时代的信仰回音。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聚焦红色基因传承与青年使命担当,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长征精神和红医精神的时代内涵,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激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的热情。 实践队全体成员及于都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实践队员们踊跃发言,分享了在于都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结合专业背景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感悟军民鱼水情: 队员们分享了当地居民对红色历史的热忱,认为体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当代延续。文旅局负责人介绍“红城共生”理念,将革命遗址保护融入城市更新,让长征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图1为实践队员分享见闻交流问题
讲好长征故事: 历史博物管负责人强调作为全国唯一展示长征出发历史的专题馆,持续优化展陈,讲述长征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故事。队员们建议开发特色红医故事和研学路线,如在战地医院遗址增设编织竹担架、土布包扎等互动体验,使历史“可感”。
图2为于都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热情解答
科技赋能传承: 队员们对沉浸式演出《长征第一渡》印象深刻。旅投公司负责人介绍其采用全国首创360度翻转舞台技术,将观众“卷入”历史场景(如倾斜舞台模拟峭壁攀援),历时三年从300多个真实事件提炼而成。该剧已上演超400场,吸引观众逾30万。
传承红医精神: 卫健委负责人回顾红医用草木灰止血、大蒜防痢疾的智慧,寄语青年学子探访红医旧址,传承“生命至上、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红医精神内核。
青春执笔书新卷,长征星火耀征途。 座谈接近尾声时,实践队员们展示了他们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为红医精神注入了青春的诠释。他们展开设计图卷:一款以红军行军药箱为灵感设计的文具盒,屉面庄严镌刻着“救死扶伤”四个大字;一枚用传统竹篾技艺编织的书签,巧妙融入了担架的力学结构元素。“这些文创产品是我们对崇高红医精神的青春解读和致敬,”队员们表达深切的期望,“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红医故事的文创纳入《长征第一渡》的周边产品体系,就能让红医精神随着这些兼具教育意义和实用功能的物件,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更广泛、更日常化的传播。”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浸染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玻璃幕墙,“新长征再出发”的金色标语在霞光中熠熠生辉,昭示着永恒的奋进主题。面向奔腾不息的贡水,他们举起右拳,誓言铿锵,声震云霄:“我们将以不朽的红医精神为指引之帆,以仁心仁术为奋进之桨,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新征程中,奋楫笃行,贡献青春力量!”此刻,贡江的滚滚波涛与青年学子激昂的誓言交响共鸣——九十年前照亮红军夜渡征程的那盏马灯,仿佛已化作新时代的燎原星火,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熊熊燃烧,照亮未来征途。
图3为实践队员与于都当地人员合影
此次深入于都革命老区的研学实践活动,为南昌大学“于河薪火”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基因传承课和理想信念教育课,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长征精神、红医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筑牢了信仰之基,激发了使命担当。 南昌大学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深入红色沃土,在调研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于都县相关部门也表示,将认真研究吸纳学子们的宝贵建议,持续创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张淑琴、姚思丞、黄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