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福州工商学院“香聚益潭”乡村振兴实践队联合金井镇社工站,深入平潭综合实验区革命老区基点村——大厝基村,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在台湾亚洲大学农学硕士、台胞廖正渊的全程专业指导下,以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聚焦产业升级与文化赋能,以青年智慧为这座底蕴深厚的村落注入振兴新动能。
图 1与社工、台胞在大厝基村合影
一、洞察痛点,锚定发展瓶颈
调研发现,大厝基村虽拥有台湾花莲西瓜、全国首种木瓜百香果、台湾秋葵及凤梨等特色农业基地,并已试水秋葵养生茶、凤梨酥加工,但仍面临三大挑战:
1.虽农业根基扎实,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二、三产规模有限;
2.虽坐拥平潭国际旅游岛区位优势,却未能有效链接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3.革命老区文化底蕴与省级水渠遗产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藏在深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亟待破局。
图 2实践队在大厝基村农业基地进行调研
二、两岸智汇:从田间创新到产品赋能
在廖正渊的专业指导下,实践队深度参与岚台特色产业升级,迅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振兴之力。 (一)秋葵养生茶科学价值提炼 通过实地体验、文献梳理与两岸灵感碰撞,团队协同廖正渊系统论证秋葵茶降血糖、护肠胃、保肝脏等养生功效,创作兼具科学性与文化美感的秋葵茶宣传手册,为加工厂未来市场化铺设专业背书。
图 3秋葵茶功效手册
(二)凤梨酥品牌化破局 针对现有作坊式生产的痛点,团队以设计专长储备品牌升级方案,推动“小而散”向“精而强”转型,突出产品生态特质与两岸合作基因,架设从田间到市场的品牌桥梁。
图 4凤梨酥品牌建设
三、高校助力:智领乡村多维跃迁
此次实践是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立体化呈现,在村书记与第一书记的指导下,实践队开启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为“农业+加工+文旅”三产融合提供从品牌构建到文化叙事的完整支持体系。
图 5与村书记、第一书记召开座谈会
(一)红色基因解码
梳理革命老区抗战史实,抢救性记录口述历史,并将省级文化遗产古水渠融入村落叙事,凸显生态智慧。
图 6实践队参观革命老区
图 7大厝基村省级文化财产古水渠
(二)文旅融合创作
制作革命老区主题纪录片,宣传纪录片有机整合村情风貌、特色产业基地、红色记忆与水渠遗产,塑造“岚台农业+革命老区+生态遗产”三位一体的文化IP。
图 8实践队制作革命老区纪录片
(三)产业赋能
实践队以高校智慧输出多维解决方案,构建全链条振兴支持体系。
1.制作岚台农产品系列宣传册,例如秋葵茶功效手册利用科学支撑加工品溢价。
2.通过制作凤梨酥品牌化方案,解决品质与品牌痛点。
图 9实践队成员工作照
四、两岸协同,共育融合硕果
廖正渊作为“科技+台缘”双纽带,其农学专业背景为秋葵茶研发注入硬实力,而村两委对本土文化的深耕则使红色基因得以活化。实践队成为两岸智慧与城乡资源的翻译器与催化器,让秋葵的苦涩转化为茶香,让凤梨的酸涩蜕变为酥甜,更让沉寂的历史在镜头中重焕新生。
图 10实践队与台胞廖正渊田间合影
当台湾木瓜百香果的藤蔓攀上革命老区的石墙,当秋葵茶的清香漫过百年水渠的苔痕,香聚益潭实践队的三日深耕已悄然织就一幅以产业为骨、文化为魂、两岸同心为血脉的振兴图景。这支青春力量留下的不仅是手册与影像,更是一套可复制的“智汇乡建”密码——在高校、台胞与乡村的共执画笔下,平潭之滨的振兴长卷正挥毫泼墨,落笔生花。(作者:魏润烨 周垣川)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