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长河奔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们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7月2日至7日,在巢湖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负责人韩虎泰和基地成员张秀娟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航标,踏上“三下乡”征程,深入巢湖市机关、社区、校园与街巷,用座谈的深度、走访的广度、问卷的温度,共同勾勒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图景。这不仅是理论落地的探寻,更是青春脉搏与时代强音的同频共振,让共同体意识在行走中愈发清晰、厚重。
首站启航:青春对话,共绘“同心圆”
实践团首访团巢湖市委,开启一场关于民族团结的青春对话。团市委相关负责同志分享的“青春方案”令人耳目一新:“巢湖共青团”公众号传声入巷,“皖疆云队课”架童心之桥,两地学子的书信跨越山海,“七彩假期”与“青年之家”则如沃土,滋养着民族团结的幼苗。双方围坐畅谈,从活动打磨到政策衔接,从未来规划到云端课堂发展,思想碰撞如春雨润物,让实践团深刻体悟了团市委“润物无声”的宣传巧思、“破壁连心”的平台智慧、“同心共济”的联动担当,为后续实践点亮了前行的灯塔。
社区探微:倾听民声,浇灌“石榴籽”
温情港湾,细润无声。洗耳池社区以“洗耳恭听”党建品牌为指引,洗耳池社区如一位耐心倾听者。“同心会客厅”汇聚专业力量:律师“法律护航”照亮公平正义,医生“健康义诊”传递贴心关怀。一场场讲座化解隔阂,一次次调解抚平褶皱,数百人次的健康守护,如细腻春雨,将民族工作的温情悄然融入基层服务的每一寸肌理。
精神家园,共筑“同心梦”。北大街社区的“同心驿站”宛如盛满中华民族故事的精神家园。实践团成员流连于茂林乡音讲堂,凝视展馆文化布置:共庆佳节的欢颜、邻里互助的剪影,无声诉说着“同心筑梦”的温暖历程。座谈会上,街道干部、九三学社成员、社区工作者及居民共话点滴:民族技艺共学、邻里守望互助、节日同庆、矛盾调解……处处彰显“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生动实践。居民们眼角眉梢的笑意,是对“大家庭”最深的归属:“楼上的回族大姐总给我送油香,我包了饺子也总想着给她留一碗。”九三学社社员杨茂林深情讲述“同心汇智”建设和美社区的故事,并宣讲“皖江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那段中华各族儿女并肩御敌的峥嵘岁月,让掌声与热泪交织,红色血脉中的民族大义与社区涌动的互助暖流,共同筑牢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
市井烟火:一碗拉面,品读“共同体”
循着袅袅面香,实践团走进北大街社区一家兰州拉面馆。升腾的热气中,店主挥臂抻面,银丝翻飞。围坐桌旁,一场关于团结的对话在烟火气中展开。店主指着食材打比方:“拉面要匀实,盐碱恰到好处才筋道。就像各民族相处,心贴一起,实打实帮衬,日子才能像这汤头,越熬越有味。”一碗跨越千里的拉面,传递着邻里守望的默契,书写着最质朴的共同体意识——它就藏在那碗递过的热汤里,融在日常的温情中。
教育沃土:云端架桥,童心“一家亲”
走进巢湖市教体局与世纪新都小学,探寻教育阵地的鲜活注脚。世纪新都小学以“皖疆云队课”为核心,分学段构课程,跨区域促协作,云端技术串联巢湖湿地与天山牧场,让两地学子“隔空同游”。这方平台以课程为纽带,化千里为咫尺,在童心中悄然播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调研如推开一扇窗,既见教育赋能的无限可能,更见证“一家亲”的画卷在润物无声中徐徐铺展。
法治温度:刚柔并济,护航“共发展”
在巢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践团触摸到法治的“温度”。围绕少数民族经营主体的注册、监管等议题,深度对话让法理严谨与民族温情交融。工作人员详解:食品安全监管既要守牢“舌尖安全”底线,又需细察民族饮食差异,以“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为流动少数民族食品经营者厘清溯源要求。联动市委统战部等部门构建的响应机制,更如细密防护网,为各族经营者撑起安稳晴空。实践团聚焦“绿色通道”“因俗施策”等细节的追问,处处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意。
精神园地:穿越时空,感悟“同心史”
步入巢湖市委统一战线主题公园,一场穿越时空的“同心之旅”在青树翠蔓间开启。这座精神园地以百年统战史料为脉络。学生讲解员指尖拂过泛黄照片与镌刻文字,细说“统一战线,同心向党”的深意。从革命年代各族儿女并肩浴血,到全民族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改革开放,再到十九大报告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故事如珍珠串联,在展区交织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丽长卷,闪耀着共同体意识的璀璨光芒。
城市脉动:精细管理,共守“家园约”
走进巢湖市城市管理局,座谈聚焦执法中的民族关怀。城管局负责人细数基层智慧:整治占道先为少数民族商户规划合规摊位,劝导摊贩既讲政策更重柔性。这份“刚柔并济”中,规范是基石,关怀是暖流。从兼顾饮食习俗的夜市管理,到尊重信仰的便民服务,无不印证:城市文明的真谛,是各民族共守约定、共建家园的暖心默契。
汇聚民智:问卷心声,夯实“民心基”
7月5日,巢湖万达广场人潮中,实践团成员手持问卷二维码,开启“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暖心调研。精心设计的问卷如同一扇窗,从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了解渠道,到对文化交流等工作的评价建议,汇聚起各族群众的期盼。团队成员热情引导,青春搭建沟通桥梁。市民踊跃参与:社区居民点赞活动增进了解,商户提议多办互动交流。暮色中,这些宝贵的民智反馈,将化作调研报告的真知灼见,每一条建议都是推动团结的动力,每一声期盼都是铸牢意识的民心基石。
收官之思:经验凝练,展望“同心未来”
行程尾声,实践团走进巢湖市委统战部。座谈中,巢湖市委崔主任娓娓道来地方民族工作实践:从促进交往交融的举措,到政策落地的细节;从特色品牌创建,到群众心手相牵的故事,处处彰显“共同体”的底蕴。企业创新亮点纷呈:独立招聘平台铺就就业路,主题活动绽放团结笑靥,食住安全治理蕴含习俗尊重,文化浸润凝聚人心。这些举措以政策巧劲、资源合力、情感温度,驱动各民族共发展,如颗颗珍珠,串成“同心向未来”的项链。
结语:步履丈量,青春绘就“新图景”
回望六日征程,九场座谈,三个社区,一场跨越4600公里的“皖疆云队课”。实践团的足迹如灵动笔触,在巢湖的机关院落、社区巷陌、校园课堂与市井烟火间,细细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图景。理论的微光与实践的温度交相辉映,抽象的理念化作街角拉面的家常对话,书面的政策变为社区义诊的暖心笑容。行囊满载的思考与素材,既为研究注入源头活水,更让青春在服务民族工作的征途上,深深镌刻下“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誓言。这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长卷,正呼唤一代代人以真情为墨、实干为笔,继续晕染“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磅礴气象!
(巢湖学院:潘化庚、薛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