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冰’是热的!”7月8日,安徽工程大学“童享化学·七彩领航”乡村振兴实践营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教室里,三年级的小宇摸着凝结成块的醋酸钠晶体,眼睛瞪得圆圆的。作为团队三下乡的第二天,成员们用一场场与“化学”相关的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笑声里触摸科学,在探索中读懂生活里的学问。
上午的“食品添加剂小竞赛”成了孩子们的“知识闯关”。看着动画里蹦跳的“色素小人”和PPT里膨松剂让面包变大的过程,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防腐剂、甜味剂的作用。“糖果里面的色素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志愿者纪福康刚问完,二年级的小雨一边举着小手边站起来喊:“我见过配料表,是人工合成的!”答对题拿到文具直尺时,她悄悄对志愿者说:“以后我要看看妈妈买的零食里有没有这些东西。”一道小题,让“青色生活”的理念顺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扎了根。
午后的实验台更是热闹。“清洁剂酸碱性测试”中,孩子们亲手将试纸浸入不同液体,看着它们在洗衣液里变蓝、在白醋里变红,叽叽喳喳讨论不停。“为什么变蓝就是碱性呀?”面对提问,志愿者高嘉屹拿起pH试纸耐心解释:“就像我们吃东西要分清酸甜,清洁剂也要‘分性质’才能把屋子打扫干净——做事懂原理,才会更高效呀。”
而“热冰实验”的出现,直接让课堂变成了“魔法秀”。当透明溶液突然凝结成“冰”,孩子们忍不住伸手摸了又摸。“这不是魔法,是化学里的结晶现象哦。”志愿者李强强边演示边引导,“就像我们学习,平时积累的知识多了,遇到问题才会像这溶液一样,‘瞬间’有答案。”简单的比喻,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和学习的道理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
实验结束后,孩子们围上来,有的问作业里的难题,有的还在念叨“热冰”的秘密。志愿者们笑着一一解答,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的作业本和实验记录纸上,像撒下了一把亮晶晶的种子。
“童享化学·七彩领航”团队负责人吕岳霖说:“我们不想讲大道理,就想让孩子们觉得,化学在身边,科学很有趣,生活有学问。”第二天的志愿服务落幕时,孩子们攥着实验小卡片的手,和志愿者们沾满试剂痕迹的白大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科学的种子,正在这些小小的互动里,悄悄发芽。
(文:马晨、李强强;图:马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