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时代号召,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铁道工电学院志愿者协会发起“以青春之名护绿,聚众人之力筑家”三下乡实践活动,于今年盛夏深入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花园场社区幸福花园小区开展。青年志愿者们挥洒汗水,在点滴实践中,收获了关于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建的生动启示。
专业协同攻坚:飞线规整破难题,社区“焕新颜”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整治飞线改造前后对比
自7月2日起,实践团针对社区基础设施陈旧、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展开改造。在飞线规整工作中,志愿团队员和专业人员协同作战,对杂乱无章的空中飞线进行捆扎固定,并在墙面安装200米线槽,彻底消除了“蜘蛛网”式的安全隐患,使线路整齐贴墙,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改造前后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从混乱到整洁的巨大转变,彰显了团队的专业与高效。
创意激活空间:废旧物变身巧思,中庭升级“聚幸福”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进行轮胎绘画
中庭公共空间的升级是此次改造的亮点之一。通过精心设计,原本荒芜的中庭被打造成了集会客、议事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睦邻中庭”共享空间焕新计划中,团队巧妙利用废旧轮胎、油桶等材料,制作了10组环形坐凳,并铺设了5厘米厚的砾石层,不仅解决了地面泥泞问题,还实现了透水环保功能。居民们围坐在这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为实践团的创意和努力点赞。同时,社区还设置了醒目的标识标牌,增强了空间的互动性和美观度。
艺术点亮社区:趣味墙绘添活力,校社共筑“文化圈”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在小区院子进行墙绘
墙绘和轮胎涂鸦为社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居民与志愿团志愿者们携手绘制了“植物+卡通形象”主题墙绘,生动的图案让单调的墙面瞬间鲜活起来,成为社区的文化互动地标。同时,团队对收集来的50个废旧轮胎进行涂刷环保漆,制作成别致的坐凳和花箱,为社区增添了一抹亮色。
生态治理解题:红砖轮胎定边界,车场变身“小生态”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为停车场翻土
停车场的规范化改造有效解决了车辆挤占绿地的问题。团队用废旧红砖半埋入土,界定停车边界线150米,并在轮胎花坛中种植太阳花、玫瑰花等植物,形成生态隔离带。如今,车位规整有序,花坛四季飘香,社区环境更加整洁美观。
共建成果发布会则成为社区居民的盛会。组织的“改造前后”摄影展,让居民直观感受到社区的变化;居民们分享参与故事,签订《幸福花园共建公约》,明确了垃圾清理、绿化养护等责任,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春播绿筑梦:翻整空地种繁花,共建共享“生态田”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在为小区绿化带安装栅栏
在绿化方面,实践团对小区内闲置空地和裸露土地进行了翻整,种植了玫瑰花、太阳花等易活花草,并发动居民和大学生一起播种、浇水、安装栅栏,共建“共享花田”。绿化率显著提升,小区绿意盎然,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双向赋能共赴:居民携手青春团,校地同筑新征程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主要负责人与社区党委书记座谈
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从社区现状调研到方案设计,从施工改造到成果验收,居民们始终与实践团并肩作战。社区居民代表对志愿者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当地社区和上级党委书记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此次改造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双方达成了后续深度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并给予实践团嘉奖,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图为“融绿·筑憩”实践团在小区的合照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工电学院的师生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为社区居民创造了宜居家园,也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改造前的“被遗忘角落”蜕变为“铁路文化+睦邻共治”的示范社区,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绽放光彩。未来,工电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更多老旧小区带来新生与活力。
(“融绿·筑憩”实践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