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大地乡村新转型:路里坑村从“石灰记忆”到“数字乡野”的涅槃之路

三衢大地乡村新转型:路里坑村从“石灰记忆”到“数字乡野”的涅槃之路

来源:鲁网 2025-07-10 16: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三衢大地,自古便是文化与自然交织的画卷。在这片沃土上,路里坑村的故事尤为动人——它曾因石灰产业兴盛一时,又因生态转型陷入沉寂,如今却凭借“研学+AI数字剧游”的创新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衢州学院的路游者团队深入村庄,寻访和助力这段从“工业伤疤”到“文旅明珠”的蜕变历程。

石灰时代的辉煌与阵痛

上世纪90年代,路里坑村因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崛起,窑火日夜不熄,为村庄带来短暂的经济繁荣。然而,粗放的开采方式让青山蒙尘,溪水浑浊。2000年,随着环保政策落地,石灰窑全面关停,村庄陷入迷茫。转机出现在对“绿水青山”的重新发现。依托毗邻三衢石林景区的优势,路里坑村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废弃的石灰窑被改造成“窑书房”,矿坑变身露营营地,连半山腰的羊棚也成了网红咖啡馆。这些创意改造不仅保留了工业记忆,更赋予村庄独特的文旅魅力。

面包窑与羊棚咖啡

困境与突破:淡季难题与产业短板

尽管转型初见成效,路里坑村仍面临挑战。旅游收入高度依赖三衢石林景区的客流,旺季人声鼎沸,淡季门可罗雀。此外,产业融合度不足,游客体验局限于观光和餐饮,对当地非遗文化“喝彩歌谣”的挖掘更是浅尝辄止。“我们需要让游客留下来,而不仅是路过。”村支书坦言。

“路游者”团队成员访谈村支书

AI剧游:激活非遗与文旅的双重密码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研学+AI数字剧游”模式。游客通过手机端进入虚拟剧情,化身“乡村探秘者”,在完成非遗任务、解密产业故事的过程中,AI会根据选择实时生成个性化路线。例如,一位选择“歌谣传承者”角色的游客,需走访村中老人学习喝彩歌谣,最终在古窑前完成一场即兴表演;而“生态修复师”则需参与虚拟植树,解锁矿坑营地的改造历史。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打破淡旺季壁垒,更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它让人们知道,喝彩歌谣不只是表演,它背后是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祝福。

喝彩歌谣在路里坑村演出

未来图景:乡村振兴的“数字试验田”

未来的路里坑村,希望能成为三衢大地乡村振兴的标杆。数字剧游上线首月,预计淡季游客量增长40%,村集体收入能够趋于稳定。更深远的是,年轻人能得以回流,返乡创业,将喝彩歌谣元素融入文创产品。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路里坑村的每一步都印刻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渴望。这片土地的故事,正通过数字与人文的交织,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吴蓓蓓、金小婷、朱力武、杨天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