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江西会昌县坚持把 “务实、为民、清廉”的作风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以查档案溯源、找证据定责、“和事佬”调解三项创新举措,成功化解一起跨越40年、涉及两村的山林权属纠纷,释放争议林地4余亩,为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写下温暖注脚。
档案“把脉”寻症结
“40年的积怨,根子上是历史资料不清!必须把档案‘挖’出来,把事实‘捞’清楚!”面对双方各执一词、原始凭证缺失的难题,一支由自然资源、档案、司法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迅速成立,一头扎进县档案馆、乡综合档案室,翻遍老地契和发证档案,逐页比对双方20余份历史证据材料。
“1983年的林权登记表上,这块地的四至界址写的是‘东至田埂、西至小溪’,而另一份1995年的补充协议却表述为‘东至山脊、西至灌木林’。”这个偏差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通过进一步精准核查,工作组摸清了界址描述的演变历程,发现该地块是村民自管的村界“缓冲带”。
为确保事实无死角,工作组又走访了十余位知情老人。“当年两队分山时大家都在场看着”“这片山一直‘两边管’”……口述与档案的相互印证,彻底还原了历史真相。“以前干部怕麻烦‘和稀泥’,现在用档案说话,我们服!”会昌县右水乡大华村老支书钟某感慨道。
“情”“理”兼施除心结
“老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里说‘林权争议处理以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林权证为基础’,就像咱们农村分家,老辈写的地契就是依据……”调解现场,工作人员指着脚下的地块用“乡音土话”解读法律条文。
为推动矛盾从“法理辨明”向“情感认同”转化,工作组“趁热打铁”,创新“现场踏勘+方言普法”模式促进调解,先后6次带着双方走进山林,实地丈量界址、标记争议点,并制作可视化图表,将林地面积、林木价值、历史收益等数据一一标注,让群众看明白“每一笔钱怎么算的”“为什么这么算”。
此外,工作组主动“换位思考”,充分考虑争议地块对两村的传统意义,将“尊重历史习惯、兼顾现实需求”作为开展调解的基础;针对部分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连续几晚在村部“夜谈”,泡上热茶、拉起家常,用“干部多跑腿”换“群众少烦心”。
和合为本促成效
“不能把矛盾留给子孙后代!”在4月17日的最后一场调解会上,两村共10余名村民来到了现场,当事村民余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在历经20余次沟通协商后,双方终于放下成见,握手言和,一份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调解协议就此达成:征地补偿款归钟某所有,剩余林地所有权归大华村茶溪小组,使用权和林木权属归余某,双方共同维护林地生态。
目前,纠纷涉及的10万余元征地补偿款悉数到账,相关权属证件也均已重新印制颁发。历时40年,这场涉及两村、牵连村民和村集体利益的“老旧”纠纷最终成为过去。
从“老地契”到“调解书”、从“40年积怨”到“一片新绿”的变化,是会昌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群众满意度检验学习教育成色的真切实践。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会昌县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针对“旧案”“难案”“疑案”,建立“档案核查+法治宣传+乡贤调解”的“三合一”机制,已成功化解类似历史遗留问题12起。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践行“务实、为民、清廉”要求,以这场山林纠纷的成功化解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用档案溯源溯心、用法律明责明理、用乡情暖心暖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路径,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清风,真正吹进群众心坎里。”会昌县自然资源局山林纠纷调处办公室主任王世景表示。(会昌县 王富清 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