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记忆,不负青春时光——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在龙岗社区开展暑期实践

传承红色记忆,不负青春时光——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在龙岗社区开展暑期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7-10 12: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6日至8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解码抗大八分校红色密码,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引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天长市龙岗社区,围绕抗大八分校红色文化开展调研实践。在为期三天的高温实践中,队员们克服酷暑,高效完成实地探访、问卷调研、访谈记录等多项任务,成功收集到口述资料2份、线下访谈调研30人次,实地走访革命遗址6处,整理了多组文字材料,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酷暑叩问旧址,追寻红色印记

7月6日,实践队抵达天长市龙岗社区,启动以抗大八分校为核心的调研计划。当日最高气温达41℃,炎炎烈日下,队员们深入抗大八分校旧址,开展初步的视频拍摄与资料记录工作。

在保存完好的战士宿舍,木结构房梁与石基台阶铭刻着岁月痕迹,狭小的空间与不足两米的天花板,让大家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当年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随后探访的抗战地道中,蜿蜒曲折的通道、巧妙隐藏的通风井与联络通道,以及精心设计的防御结构,则生动展现了当年人民战争的非凡智慧。

步入龙岗抗大展览馆,借助老照片与实物陈列,队员们系统了解了抗大八分校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深切体会到历任抗大领导的奉献精神及学员们艰苦奋斗、献身报国的精神风貌,也深刻认识到龙岗抗大培养的人才在抗日前线与敌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巧遇光影问道,深访赤诚初心 

在旧址拍摄期间,队员们巧遇高邮市微电影协会《秘密交通员》剧组,随即对导演郑家华进行采访。据郑导介绍,剧组正通过微电影再现红色交通员在地道中穿梭传信、抗击日寇的故事,他殷切希望大学生能积极借助新兴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助力其传承。

7月7日,队员们专访了73岁的老党员刘吉月。作为曾任职龙岗街道主任的老党员,刘吉月在访谈中深情回忆,当年街道遍布宣传标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深深刻进他们这代人的骨子里。他郑重展示了珍藏的老旧工作证,并表示热烈欢迎大学生开展调研,认为这是对红色记忆的有效传承。

入户调研求和,明晰认知现状

实践过程中,团队同步开展了入户调研,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数据分析显示:18位受访者对八分校历史“非常了解”,10位“听说过”,2位“不了解”;28位认同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26位支持大学生开展调研,4位态度“一般”。综合来看,龙岗社区居民普遍对红色文化认知度较高,对青年红色教育活动也表现出较强的支持意愿。

陵园追思英烈,档案溯源精神 

7月8日,实践队前往龙岗烈士陵园,瞻仰外围的抗大主题壁画,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随后转赴地方档案馆,在馆员协助下系统查阅资料,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调研素材。

此次实践使队员们在实地走访中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与理解。大家表示,在后续工作中,将系统整理调研资料,深入挖掘抗大精神的时代价值,努力为抗大精神的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朱跃鼎)

图为队员们参观抗大旧址学生宿舍 朱跃鼎 供图 

图为队员们参观龙岗抗大展览馆 朱跃鼎 供图

图为队员采访龙岗老党员刘吉月 朱跃鼎 供图

图为队员对郑家华导演进行采访 朱跃鼎 供图

图为队员对当地住户进行调研采访 朱跃鼎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于烈士陵园合影留念 朱跃鼎 供图

图为队员们在档案馆查阅资料 朱跃鼎 供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