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宣恩:烟田结良缘 返乡种“金叶”

湖北宣恩:烟田结良缘 返乡种“金叶”

来源:鲁网 2025-07-08 16: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鄂西大地,在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陈家垭村的烟田里,36岁的李明洋正为烟株打顶抹杈。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滴落在翠绿的烟叶上,这是他头一年种烟,虽辛苦却满是干劲。想到家中刚满月的孩子,嘴角不自觉上扬,孩子粉嘟嘟的小脸在脑海浮现。他加快了手上的动作,每一株烟苗都承载着对孩子未来的期盼,满心都是幸福。

2010年开始跑运输的他,十多年来过着“以车为家”的生活,“最怕车子半路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口热水都喝不上。那时候一个月跑车挣四五千块钱,除去油费、修理费,剩下的刚够糊口。”回忆起跑货运的日子,李明洋黝黑的脸上浮现出复杂的表情。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立夏的那天,李明洋的货车在陈家垭村的一段陡坡上熄火,正在附近烟田劳作的陈艳琼看见后,不仅帮忙联系修理工,还邀请满身油污的李明洋到家里吃饭。“她背着30多斤的喷雾器,汗水把刘海都打湿了,但笑容特别温暖。”说起初遇的场景,李明洋眼里闪着光。

这次偶遇让两颗孤独的心渐渐靠近。2023年国庆节,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这对有情人喜结连理。随着妻子怀孕,李明洋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结束漂泊,扎根烟田。“跑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现在有了家,就想安安稳稳地干事业。”直起身时望向田埂那头,妻子抱着孩子盈盈走来。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攥着妻子的衣角。“累坏了吧?”妻子递过水壶,清凉的茶水驱散了满身的暑气。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生在农村,但常年在外跑车的李明洋对农活完全是个“门外汉”。“第一次开旋耕机,把地整得跟波浪一样。”他不好意思地挠头,“育苗时更是一头雾水,连苗床都做不标准。”

转机出现在长潭河烟叶收购站技术员郭良照上门指导的那天。“老郭蹲在地里,用树枝画图教我育苗间距。”李明洋回忆说。从此,这位“田间导师”的细心教导和自己的勤奋好学下,李明洋很快掌握了烟叶生产相关技术。

“移栽要趁雨后,土壤湿度合适成活率高。施肥要看叶色,发黄是缺氮,焦边是缺钾。打顶要掌握时机,留叶数要科学。”说起种烟技术要点李明洋如数家珍。

站在田埂上望去,李明洋家的26亩烟田格外醒目——株距均匀,叶面肥厚,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按现在的长势,亩产300斤没问题,上等烟比例能达到70%。这不比跑车强多了,真的是收入翻倍,幸福加倍啊!”看着长势喜人的烟叶,李明洋难掩喜悦之情。

更让夫妻俩欣慰的是,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可观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以前跑车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现在天天都能陪着家人。”李明洋说着,细心地为妻子擦去额头的汗珠。

李明洋的故事是宣恩县返乡创业浪潮中的一个生动注脚。据统计,近两年全县已有近70名像李明洋这样的外出务工青年选择返乡种烟,这些“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充沛的劳动力,更是为传统烟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烟农增收致富。”宣恩县烟草专卖局负责人表示。

夕阳的余晖为烟田披上金色的纱衣,李明洋收拾好农具,轻轻拍去身上的尘土。远处,新修的产业路如同一条银练,在青山翠谷间蜿蜒伸展。“等明年烟叶丰收了,咱们把老屋翻新,在院子里种上月季和山茶。”李明洋轻声说着,目光温柔地落在妻子怀中熟睡的女儿脸上,“顺着这条路,咱们可以带妞妞去县城读书,去看山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微风拂过,烟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这对夫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宣恩县局: 李双翔 池慧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