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共耕“融合田”, 红土地长出金产业——河边村党建引领烟稻轮作走出乡村振兴路

党群共耕“融合田”, 红土地长出金产业——河边村党建引领烟稻轮作走出乡村振兴路

来源:鲁网 2025-07-08 16: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湘中腹地,资水蜿蜒。在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河边村,碧绿的稻秧与成熟的烟叶交相辉映,烤房风机的轰鸣声与村民的笑语交织成曲。这片曾因土地分散、产业单一而陷入发展困境的红土地,如今通过“烟稻轮作”模式,以党建引领为纽带,构建起党群共耕、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共同体。2022年,河边村烟稻轮作面积突破1000亩,成为全市首个千亩村,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人均收入增长,成为邵阳县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标杆。

产业共建,激活乡村新动能

(河边村千亩良田)

“河边村种植烤烟历史悠久,同时也是邵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结对帮扶村,近年来烟草部门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达1600亩的土地整理项目,将原先分散的‘巴掌田’集中,同时对渠道山塘进行修缮援建,你站这里看过去,基本上是一个‘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河边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文波说道。

同时也是得益于土地整理和村集体牵头土地流转,河边村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由最开始的几百亩到如今的千亩,水稻种植也跟着方便起来。“我从08年开始种植烤烟,最开始就十来亩,东一块西一块,天旱灌水的时候要和邻里打招呼,到要烤烟的时候就要肩扛手挑去运烟。哪像现在,老党员带头签订流转协议,我跟着流转了120亩田,全部集中在一块,水渠就在旁边,上面的水库能直接放水,而且这机耕道都能直接开车进去,比起以前不知道方便多少,现在大家的劲头也足,从过去人均十来亩变成了六十多亩。”烟农老朱看着眼前的长势整齐的烟叶喜笑颜开。

设施共享,架起资源整合桥

(在烤烟大棚内旺盛生长的早稻)

育苗大棚、烤房和无人机,从烟草单用到跨界融合,同样的设施设备在水稻上面也大显身手。“近年来,烟草部门在河边村修建烤房和育苗大棚,大棚在烟苗移栽后马上能衔接上早稻的育苗,不仅仅是早稻,瓜果蔬菜也能够在里面种植,像西瓜香瓜等,通过大棚种植提前了作物的成熟期同时棚内的昼夜温差也让水果更加可口。无人机同时也可以为水稻喷施农药等,烤房更是可以用作烘干稻谷,解决种粮大户‘晒谷难’的问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烟基设施设备在闲置期‘活’起来。”河边村党总支书、村委会主任易清明说道。

烟基设施共享,搭起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和烟叶生产现代化转型的桥梁。既提升设施利用效率,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未来,随着共享模式深化与资源整合的升级,这一“金叶桥”将连接更广袤的田野,架起农民致富的新希望。

烟稻共融,充实烟农钱袋子

(田间忙碌的身影)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烟稻共融不仅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探索。烟农老易一直坚持烟稻轮作,问他为什么要烟稻轮作,他总是说:“现在我在种完一季烤烟之后紧接着种晚稻,来年烟叶的质量也好一些,卖的也好。而且一块土地赚两份收益,特别是去年晚稻产量又高,烟稻轮作以来,卖烟加上晚稻收入,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小洋楼盖好了,小汽车也买了。”

烟稻轮作让土地“二次生金”,即鼓满了烟农钱袋子,又充实了米袋子。在河边村,“党员干部+服务”的组合随处可见,在移栽时,邵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员干部在田间指导,烘烤时,由党员干部组成“烘烤110”的队伍穿梭在烤房当中。党群共耕“融合田“,耕的是希望,耕的是产业兴的未来。

从“红土地”到“金产业”,河边村以党建之笔绘就烟稻共舞的振兴画卷。在这里,党员先锋凝聚起致富合力,党群共耕的“融合田”正生长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放眼未来,这座湘中村庄将继续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产业,书写“粮烟双优、村强民富”的时代答卷。(戴弘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