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7-07 08: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其应用前景广阔,从探测宇宙中的引力波、监测环境,到生物医学诊断和成像。该突破性成果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医疗、天文、信息等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支撑。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近年来,随着量子光学发展,传感器的灵敏度正不断逼近一个被称为“标准量子极限”的理论边界——由于在微观尺度进行测量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量子噪声干扰所造成的限制。要突破这一极限,必须引入先进的量子技术来抑制这些噪声。利用量子纠缠等非经典物理现象,可以有效突破这些传统限制。

此次的新系统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纠缠,涉及多光子态与大型原子自旋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独特的技术组合,使系统能够实现“频率相关压缩”,从而动态降低宽频带范围内的量子噪声。这对于需要高灵敏度的引力波探测以及其他精密传感技术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团队利用了两种关键技术:“压缩光”是一种将量子噪声压缩至标准量子极限以下的特殊光态,通常可以降低光的振幅或相位噪声;而“负质量”自旋系统由大量原子自旋组成,具备将噪声符号从正转负的能力。当传感器信号与该系统结合后,能有效抑制量子噪声。

传统方法要实现压缩和噪声抑制,往往依赖庞大的光学装置。例如,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测器就使用了长达300米的光学谐振腔。而新系统可在桌面级设备上实现类似性能,显著提升了其实用性和部署灵活性。

在生物医学方面,该混合量子系统可提高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助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在天文学领域,有助于增强引力波探测器对时空涟漪的捕捉能力,推进黑洞碰撞、中子星合并等宇宙事件研究;在基础物理学方面,则有助于加深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理解。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量子通信和计算,支持量子中继器、长距离安全通信和量子网络中的存储单元发展。(记者张梦然)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