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深刻影响商业发展走向的当下,由中国城市报品牌团队撰写、线装书局出版的《ESG大战略:全球标准·本土实践·未来视野》正式推出。这部全球首部解读ISO ESG IWA 48《实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框架》的专著,立足中国实践经验,为世界理解和践行ESG理念提供了系统的“中国方案”,目前已收到多家外文出版社的出版邀约。
作为《实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框架》国际标准起草人,国际标准化组织专家、中国城市报副总常亮深度参与了ESG从行业倡议发展成为国际规则的全过程,对标准逻辑和本土化挑战有着深刻认识,他领衔撰写此书。同时,中国城市报品牌运营部主任张超南、国际健康与环境产业联合会联席理事长朱琨、擘雅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政阳、中国城市报品牌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刘佳辉共同参与撰写。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多元,保证了书籍内容兼具权威性、前瞻性,还具备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
《ESG大战略》紧扣时代发展趋势,阐述了ESG发展的必然性。书中开篇就分析了当前世界面临的复杂形势:一方面,极端气候灾害不断、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商业信任急需重建;另一方面,清洁技术革命兴起、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念逐渐普及、可持续金融发展态势良好。书中明确指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冲突中,ESG不再只是企业的道德倡导,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重塑商业本质的核心战略要素,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全书奠定了宏观的时代背景。
针对如何平衡全球标准与本土实践、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等关键问题,作者团队创新构建了“理念 - 工具 - 场景 - 进化”四维认知与实践体系。在理念溯源方面,系统梳理了ESG从企业社会责任向可持续金融的转变过程,深入阐释了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双碳”战略的内在协同逻辑;工具拆解上,提供了从ESG战略制定、数据披露到风险管控的完整操作流程和实用工具,帮助企业将ESG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场景实践中,书中选取了宁德时代在绿色供应链建设、印尼镍矿生态修复商业化,字节跳动的算法伦理治理等领军企业案例,也关注到云南咖啡合作社、东莞五金件工厂等中小企业的ESG实践探索,呈现出多元化、本土化的ESG实践路径,还反思了新能源车企ESG基金撤资等案例,揭示实践中的挑战;进化前瞻部分,分析了新技术如AI、区块链,以及政策变化、全球治理调整对ESG未来发展的影响,引导企业提前做好布局。
这部专著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实现了诸多重要突破。以批判性视角直面ESG评级主观性争议,深入探讨国际标准与发展中国家国情适配问题,倡导构建更公正、包容的全球ESG生态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难题,创新开发“ESG敏捷诊断模型”,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精准锁定关键议题,提升ESG实践效率;引入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拓展ESG内涵,推动企业重新界定责任边界,创新社区参与机制,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ESG大战略》对不同群体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它既是识别合规风险的预警系统,也是将ESG融入核心战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而言,提供了识别“漂绿”行为、判断可持续投资价值的专业标准,引导金融资本向更有价值的方向流动;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能为科学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平衡监管与市场活力、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提供参考;对社会公众而言,揭示了日常消费、职业选择、投资行为等通过ESG传导链对生态环境、社会公平及企业实践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公众责任意识。
《ESG大战略》贯穿一个核心理念:ESG不是企业发展的额外负担,而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实现发展红利再分配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机制。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指南,更是参与重塑21世纪商业文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参考。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智慧深度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它将激励全球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动ESG战略在全球落地,把握可持续发展机遇,共同谱写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经济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作者刘奇琪、常冬晨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微短剧专委会副秘书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