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贵州科学城,一群怀揣技术梦想的“种子企业”正在上演现实版的“破茧成蝶”。从最初的萌芽破土到如今的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的每一步前行,都是贵州科学城构建“科创雨林”生态的真实写照。
贵州科学城一隅
贵阳航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在这片创业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一颗“新星”。
6月19日,在贵州科学城的一间厂房内,来自航冠科技的几位年轻工程师正专注地研究着团队当下要攻克的项目难点。他们研发的高精度车、铣、磨复合机床,正试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坚冰”。
这家由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组建的初创企业,正致力于解决航空工装领域高精度机床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在航冠科技总经理李文鑫看来,0.005毫米的加工精度突破的不仅是一个技术指标,更代表了中国高端制造在西南腹地突围的决心。
“公司刚落地时,我们连像样的研发场地都没有。如今孵化器不仅提供了厂房和住宿,还通过‘拨投结合’模式解决了10万元研发资金难题。”李文鑫告诉记者,团队上下干劲十足,有贵州科学城做坚强后盾,他们有信心实现目标,为我国航空工装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样在这片创业热土,电子科技大学的《能量管理、信号感知与调理、伺服驱动与运动控制核心芯片与生态系统研发》项目团队,作为第21个入驻贵州科学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重点高校项目团队,于去年秋天满怀憧憬地踏入了贵州科学城。
该项目聚焦核心芯片与生态系统展开研究,力求打破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极具战略意义。团队入驻后,贵州科学城迅速为他们搭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创业导师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定期与团队成员深入交流,精准把握市场动态,为项目发展方向出谋划策;博士服务团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在研发关键节点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团队突破重重技术难关;“拨投结合”的资金扶持政策更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团队的资金难题,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研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正向着预定目标坚定迈进……
贵州科学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环境
一边是“新朋友”纷至沓来,另一边则是“毕业生”经历“摸爬滚打”后的“风生水起”。
贵州科学城另一栋大楼里,贵州众创仪云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调试最新一代精密仪器。这家企业五年内完成了从孵化企业到“专精特新”企业的跃升,成为高新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范。“2018年企业成立后,先后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部门的关心和帮助,包括场地支持、政策帮扶等,相关部门定期上门,关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等。”众创仪云创始人周鹏飞回忆说。
与此同时,贵耕科技有限公司的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里分析芒果品质数据。作为由中国农业大学校友创办的企业,他们经过六年科研探索,已掌握高品质芒果种植技术,目前正在申请两个植物新品种审定认证。“我们希望借助贵州大数据优势,赋能传统农业转型。”贵耕科技董事长张涛描绘着数据化农业的未来图景。
一个个优秀企业的成长历程,是贵州科学城创业孵化成果的生动体现。近年来,贵阳高新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为抓手,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打造各类孵化载体,包括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平台;举办各类招聘会、人才对接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建立了服务专员队伍,为重点企业和人才提供“点对点”服务;定期举行融资路演活动、融资推介会等,搭建银企对接桥梁……
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构建起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企业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的每个阶段都能获得精准滴灌。如今的这片创新沃土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孵化载体活力涌动、人才智力加速集聚、服务效能不断跃升、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正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破茧成蝶。
截至2024年,贵州科学城已汇聚各领域科研及相关人员1900余人,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348项(其中专利1264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100余项。孵化器毕业企业49家,集聚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92家。
从一粒粒创新种子落地,到长出一片片产业森林,一个个生动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更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投身其中,并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创业梦想。展望未来,贵州科学城将不断完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为更多的种子企业提供成长的土壤和养分,迎接更多种子企业破茧成蝶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