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记者 陆中秋)17年跋涉5万公里、30斤器材负重前行、81个采访点躬身记录……6月28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出版社、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浴火重生:中国砖瓦(窑)的前世今生》新书首发式暨陈斌荣作品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这部著作是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支持项目,由浙江省余姚市融媒体中心高级记者陈斌荣历时17年创作的“砖瓦史诗”,以新闻人的“四力”实践叩击时代命题,引发学界业界对“新闻如何守护文明根脉”的深度思辨。
新书首发式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高扬,浙江省记协秘书长傅亦军,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谢安良致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雷声、徐小丹、胡金喜,中宣部干部局人才工作处干部葛伟强为新书揭幕;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马金浩,秘书长韩敬,浙江省委宣传部干部应明君,以及黄晓勇、翟铮璇、柳帆等嘉宾向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本书被采访对象代表、被采访地媒体代表赠书。新书首发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李建刚主持。
作品研讨会上,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驻会副会长毛建军,副会长、光明网原党委书记、光明日报原全媒体总编室主任毕玉才,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陈利云,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张蔚飞,中国摄影报社新闻部主任方妍,中国摄影出版社策划编辑部主任郑丽君,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副教授魏栋等专家学者聚焦“书籍价值论道”“行业使命追寻”“记者精神溯源”三大维度展开热烈研讨。作品研讨会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高扬主持。
陈斌荣作为中国最基层新闻单位——县域融媒体中心记者的身份,也能创作出“国家级”的大课题。对此,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在致辞中感慨,“这部书就是新闻人的‘四力’宣言。”浙江省记协秘书长傅亦军从“浙派实践”解读其成功密码,那就是:“将‘四力’转化为‘四度’——思想深度、视野广度、情感厚度、历史长度。”
新书首发式上,《浴火重生》泥土黄的四字书名映入大家的眼帘,质朴而显淳厚。本书以“记忆”“传承”“蝶变”三卷,串联起中国砖瓦文明的千年脉络。书中收录的627幅独家影像与10万字的田野调查,将砖瓦(窑)的发展变迁史置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多维坐标中:既追溯良渚文化“规则红烧土坯”的文明起源,也记录余姚粘土窑爆破时窑工的复杂心绪;既展现沈家窑六代传承的匠人匠心,也呈现废窑转型光伏电站、半导体园区的时代巨变,每一帧画面都凝结着作者心中对新闻摄影的坚守,对中国砖瓦文化的深情凝视。
《浴火重生》不仅被中国传媒大学纳入新闻实践课程教材,还成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学术出版的标杆案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曹培鑫评价,这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证明新闻教育需要‘三打破’,即:打破课堂边界,鼓励田野调查;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各学科视角;打破功利心态,培养‘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现场,作者陈斌荣分享了创作心路历程,全国17个采访地同行发起“用镜头守护砖瓦文化”行动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