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农工耘梦,青助兴农”实践团深入城乡开展公益志愿服务

河海大学“农工耘梦,青助兴农”实践团深入城乡开展公益志愿服务

来源:鲁网 2025-07-02 16: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南京城墙根下的苔痕记取千年农事,朱雀桥边的风仍携着稻禾的清香——这片浸润着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河海大学“农工耘梦,青助兴农”志愿服务队正以 “沃野系农情” 三下乡公益活动为帆,将秸秆的质朴故事织进现代生活的经纬。载着对 “三农” 事业的赤诚之念,循迹江苏省科技馆、新街口商圈、南京第九初级中学。以秸秆为弦,奏响农耕文明的回响;以稻草人为笔,勾勒环保理念的轮廓,让农业知识如春雨般浸润人心,使乡土智慧在实践中焕发新辉。

江苏省科技馆:寓教于乐的农耕启蒙课

2025 年 3 月至 6 月,在江苏省科技馆开展了多次 “废弃农作固体物焕新生” 活动,从春日的播种希望到六一、端午双节的童趣融合,58 组亲子家庭在实践团 的带领下,开启了 “农工耘梦,青助兴农” 志愿服务队三下乡先行的公益实践活动,让农耕智慧借由秸秆的纹理,在互动与实践中悄然流淌。

活动一开始,实践团就播放了精心剪辑的《水稻的成长》视频,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画面刚结束,队员兰婷香便举起一束金黄秸秆提问:“水稻宝宝要闯过哪些关才能变成米饭?” 当孩子们稚嫩的回答精准道出 “播种—插秧—抽穗—扬花—灌浆—成熟”的生长链时,团员们送上了准备好的小奖品,夸赞他们是 “青苗小院士”,鼓励他们未来继续关注农业。

问答环节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什么好处?”“秸秆制成的工艺品能保存多久?”等问题,让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而手工课上,实践团们 手把手教大家编织 “稻草人”,看着孩子们给稻草人系上蝴蝶结装饰、塞得像粽子一样鼓鼓囊囊,听着他们念叨 “这是守护稻田的小卫士”,可以真切感受到农耕文化在童趣中传承的力量。一位家长说:“你们农工院学生把专业知识讲得这么生动,孩子现在知道秸秆烧不得,还能变宝贝。” 这份反馈恰是活动的深意所在:我们不仅在传递农业知识,更在搭建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 —— 让城市里的孩子读懂田野的馈赠,让环保的种子借着节日的温情发芽,让 “农工耘梦,青助兴农” 的初心,成长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新街口商圈:闹市寻禾韵,巧手赋新生

端午当天,实践团 带着成捆的水稻秸秆走进新街口金鹰 B 座,把三农课堂搬到了城市最热闹的地方。作为农业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希望让更多市民明白:秸秆不是废物,而是农业循环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活动以 “稻草人冒险闯关” 为主题,实践团 先展示未经处理的秸秆,抛出问题:“这些农田里的‘剩余物’,除了焚烧还有什么用?” 随后在手工制作环节,他们一边教孩子们捆扎稻草人骨架,一边结合专业所学讲解:“粉碎还田能当肥料,这是秸秆的肥料化利用;做成基料能种蘑菇,这是基料化技术。” 有孩子指着稻草人说:“它的身体里藏着农工院大哥哥大姐姐说的‘循环魔法’!”

这场端午节的闹市之约,以稻草人为桥,让农耕文明的智慧走进城市。那些由秸秆编织的童趣,不仅是150余组家庭170多件手作的温度,更是 “农工耘梦,青助兴农” 的初心在城乡之间的流转。当城市的孩子触摸到秸秆的纹理,当家长们对着科普展板细读 “秸秆能源化、材料化” 的字样,当 “变废为宝” 的理念随孩子们的笑声渗入市井烟火,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化作了可感可触的生活实践。原来,让更多人看见农业的价值,让绿色发展的种子扎根心田,本就是三下乡最生动的注脚。

南京第九初级中学:在校园探索“秸”构的奥秘

今年6月6日,实践团 “农工耘梦,青助兴农”志愿服务队带着 “秸秆的科学密码” 走进南京第九初级中学联合玄武区教委,将三下乡实践的沃土与校园科普的苗圃相连,为数百名初中生打开一扇窥见农业科技的窗。

互动环节,他们以 “田间秸秆如何变身‘宝藏资源’” 为引,让思维的涟漪在问答中层层扩散。当学生们的猜想从 “焚烧处理” 延伸到 “循环利用”,团员们便循着探索的脉络,铺开秸秆的 “多元生命画卷”:还田时是滋养土壤的 “天然

肥料”,发酵后是反哺牲畜的 “营养膳食”,转化中是点亮生活的 “绿色能源”,重塑后是承载巧思的 “环保材料”。每一种转化方式的讲解,都暗合着 “从生活现象到科学原理” 的认知路径 —— 比如谈及秸秆覆盖与节水灌溉的关联,实践团团员们 先从 “给农田盖层‘保温被’” 的日常联想切入,再逐步引导至 “减少水分蒸发、锁住温室气体” 的生态逻辑,让抽象的农业技术在具象的思考中落地生根。

这场活动既是 “沃野系农情”三农公益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更是科学教育理念的生动践行。手工制作中把秸秆与“能源转化模型” 相结合,实则是将知识碎片编织成创新网络的尝试。期待以这样的方式,消解对农业的刻板印象,让青少年在触摸秸秆的肌理时,既感受到 “三农” 事业的厚重,也体悟到科学思维的轻盈 —— 这恰是 “青助兴农” 的深意:用青年的脚步丈量城乡,让农业的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在校园里相遇、相长。

从科技馆到商圈,从校园到心田,实践团 “沃野系农情”三下乡暨水韵实践活动,以秸秆为纽带,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科普力量。“沃野系农情” 的步履,未必只循着田垄延伸——当三下乡的初心跳出 “单向奔赴乡村” 的定式,转而以 “反向行走” 的姿态面向城市大众,恰恰是另一种深耕。“沃野系农情”江苏三农公益系列活动既要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更要为公众打开一扇看见 “三农” 的窗:那些秸秆里的农耕智慧,那些手作中的乡土情怀,不仅在孩童心田种下农业的萌芽,更赋予每一个参与者了解、关注、投身乡村振兴的契机。 这恰如星火微光汇聚成燎原之势 —— “农工耘梦,青助兴农” 团队的实践或许微小,却能让更多人读懂农业的价值,让城乡的力量因共识而联结。当城市的认知照亮田野的方向,当大众的关注化作助农的行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浪潮,终将在这般双向奔赴中奔涌向前。

(胡彦深 江垚龙 杨恺毅 黄跃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