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更是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时代使命面前,烟草企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担当,烟草人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紧抓乡村特色产业助农致富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盛夏时节,走进山东潍坊寿光市稻田镇桂河二村,崭新的路灯屹立在道路两侧,平坦的道路阡陌相通,艳丽多姿的花圃旁是整洁宽敞的村中院落,仿佛一片世外桃源的桂河二村,在多年前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图为帮助村民采摘成熟农作物
曾是寿光市重点贫困村之一的桂河二村,早些年的村落环境非常落后,村道狭窄、老屋破旧、荒草丛生、河塘沟渠浑浊。直到1996年,在村两委和山东潍坊寿光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大力扶持下,全村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还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之路。现如今,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近3万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风和谐淳朴,成为了寿光市乡村振兴的“标兵示范村”。
村容村貌改头换面,描绘村庄风景图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过去的桂河二村只有泥灰交错的土路,排水疏通的沟渠内杂草丛生,一到暴雨天气就淤塞严重,封闭偏僻的地理位置导致外销农产品只能靠转运,产业发展极度落后。这是九十年代桂河二村的真实写照。
“其他乡镇靠养鱼早就‘发家’了,就桂河二村路不通、河不畅,外来的采购商不愿上门收购,我把养殖的河鱼从村里运到镇上要走整整一天,货都不新鲜了,哪能卖得出去啊!”村民们牢骚满腹。
发展第三产业,人居环境是关键。1996年春天,寿光市局(营销部)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桂河二村。通过普访、召开群众会、党员会、群众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村中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结合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和诉求整理成册,第一时间将群众的心声对上反映。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对村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后,定下了整体推进改造的规划方案,决定先从环境整治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改变桂河二村的整体面貌。
为改善村内人居环境。寿光市局(营销部)与村“两委”组织力量,对村内环境发展展开调研,对排查出的危房、残垣断壁和违规建筑进行统一清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该局(营销部)出资修建连通桂河二村与周边村镇的石子路,并栽种防风林做好乡村绿化设施建设,修建的“村村通帮扶路”和疏浚的围埂河等灌溉沟渠让出行格外便利。
图为上个世纪90年代帮扶组为困难村民送上帮扶物资
“真是感谢烟草的同志们啊,以后乡亲们下雨天出门也不用一身泥满身土了,晚上也不用打着手电筒抹黑赶路了。”桂河二村的村民们对村容村貌的变化倍感欢喜。
1996年至今,寿光市局(营销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0多万元,在桂河二村先后实施近50个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修筑连心桥5座,建设“公益书屋”6间,道路养护和路灯检修每年都在继续,极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帮扶一个人不难,想取得大多数乡亲们的信任,才是真的不容易,必须要给全村人办实事儿,才能让乡亲们信任我们。”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局长、经理毛东伟说道。
文化传承唤起乡愁,书写村庄致富篇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上个世纪的桂河二村地势低洼且逢雨易涝,不少地方是“水窝子”。据当地人回忆,以前的盐碱地有水排不出,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秋收以后不能冬播,没有任何收益。由于人多田少,种田成本高收益低,即使村中环境好了,不少村民还是离家谋生。
2005年,寿光市局(营销部)与村支“两委”班子在深入调查研究、外出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困局中精准破局:建设村史纪念馆。
恰逢村里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老房子留下了大量的旧辘轳、门板、磨盘等在过去农村很常见的物件。该局(营销部)的驻村工作组组员们灵机一动,打算让老物件焕发新容颜。
“很多门板充满历史的痕迹,用来做大门肯定是不行了,但是改造一下做成茶桌或摆台肯定可以。于是,我和村干部一起收捡这些老物件,以致村民们每次看到我们,都主动招呼道:‘烟草上收破烂儿的小伙子又下村了!’”组员张津瑞每想及此就露出笑脸。
图为村史馆传统农具展示区
为了建强文化阵地、深挖红色资源,纪念馆筹建的一年来,寿光市局(营销部)帮扶组陆续收集村民淘汰的民俗农耕类老物件达到1700多件。那些对村子有特殊意义和有一定收藏意义的民俗实物,用于共建村史纪念馆,其余的老物件在帮扶组也没有舍弃,他们联系了潍坊科技学院艺术专业的师生对老物件进行设计,通过扶贫车间和艺术工坊的加持,完成对这些回收“老古董”的加工改造。同时,还联合村党支部组建公益社团开展“找寻历史”老物件公益销售活动,销售盈余34万余元。
图为帮扶组成员与村民开展线上助农直播
“这些钱都是村集体的公益收入,全部用于筑桥修路、打井灌溉、公益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将那些对村子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民俗实物,捐赠给桂河二村乡村记忆博物馆,为建设特色旅游村打下基础。”帮扶党员李国伟说道。
如今桂河二村的村史纪念馆已经成为红色旅游圣地,展馆内详细介绍了村情村貌、村里重大历史事件、历任村支部书记简历、烟草人帮扶故事,还有村里人曾经使用过的粮票、布票等票证,印章、搪瓷盅钵等老旧物件,让人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重温那些艰苦创业、走向幸福的记忆。
村史馆建成后,村民们劳作之余会经常到村史馆转转,有外地亲戚或游人来参观时,还会主动做向导和解说。村民们常说,村史馆除了记录和展示村庄的历史,也让村民对本村的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乡村振兴绘美景,助农增收新蓝图。寒来暑往四十载,烟草人将继续积极融入、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大局,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解难题,为实现共同富裕之路贡献力量。(李可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