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鼓韵薪火,融中外之声 —— 传媒与外国语学院安塞实践调研侧记

传鼓韵薪火,融中外之声 —— 传媒与外国语学院安塞实践调研侧记

来源:鲁网 2025-06-30 12: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人心;窑洞院落里,制鼓技艺传承者用匠心守护千年文化根脉。近日,传媒与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安塞,与制鼓专家王永军展开深度互动交流,在传统工艺与现代传媒的对话中,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播密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走进王永军的制鼓工坊,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牛皮与桐油气息。工坊内,大大小小的鼓胚、工具错落摆放,墙上悬挂着制作精良的成品腰鼓,无声诉说着制鼓工艺的悠久历史。团队成员刚踏入工坊,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这场非遗文化探秘之旅。

王永军的工坊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腰鼓

“一张鼓皮,要经过浸泡、刮毛、晾晒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关乎鼓的音色和寿命。” 王永军一边演示制鼓流程,一边向师生们介绍。他粗糙的双手在鼓皮上灵巧游走,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几十年的功力。学生们围在王永军身旁,有的认真记录要点,有的举起相机、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制鼓过程,用影像留存珍贵瞬间。在讲解到关键步骤时,王永军还邀请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制鼓的不易与乐趣。一位学生在尝试给鼓皮定型后,感慨道:“原以为制鼓就是简单的拼接,亲身实践才知道,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技巧,太了不起了!”

王永军教团队成员制鼓的过程

交流环节,团队成员发挥专业特长,与王永军展开热烈讨论。传媒专业学生运用镜头,细致捕捉王师傅制鼓、击鼓的每一个珍贵瞬间,致力于用影像留存这份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从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等新媒体传播角度出发,为王永军的安塞腰鼓推广出谋划策。他们提出,可以通过打造 “制鼓大师” 个人 IP,拍摄系列短视频,展示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独特魅力;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线上制鼓体验课,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非遗文化。

王永军与团队成员展开交流

王永军认真倾听师生们的建议,眼中满是欣喜:“我做了一辈子鼓,就盼着这门手艺能被更多人知道。你们的想法很新颖,给我打开了新思路。” 他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坚守制鼓行业的心路历程。面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传统制鼓行业曾陷入困境,但王永军始终没有放弃。他坚持手工制鼓,不断改良工艺,培养年轻学徒,只为让安塞腰鼓文化代代相传。

团队成员和王永军合影留念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安塞腰鼓制作技艺的魅力,更让大家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传媒与外国语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建立非遗文化实践基地,持续为安塞腰鼓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师生们将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世界听见中国非遗文化的铿锵之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