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三夏”繁忙时节,在湖北省利川市烟区,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烟农们穿梭在碧绿的烟垄间,有序开展烟叶大田管理、马铃薯采挖、大豆除草等农事活动,多层次的劳作场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产业振兴画卷。
抬眼望去,翠绿的烟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生机盎然。烟垄行距间,夹杂着马铃薯成熟后逐渐枯萎的茎叶,刚采挖出来的马铃薯铺满地垄,宛如一堆堆金灿灿的“元宝”,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烟田套种马铃薯
“现在正是烟叶旺长期,得抓紧把马铃薯采挖出来,清除田间杂草,这样才能促进烟叶快速生长。你看这一片,全是烟叶与马铃薯套种的,烟叶长势好,马铃薯也是个大质优,今年肯定又是一个好收成。” 6月11日,在团堡镇云雾山村11组的烟田里,烟农董楷枚一边采挖马铃薯一边指着不远处的田块说道。
在相邻烟田采挖马铃薯的烟农李安秀也喜上眉梢,她算了一笔账:“烟田套种马铃薯,除了烟叶有稳定的收入外,每亩还能产马铃薯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市价1.60元计算,每亩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年逾50的李安秀有着4年的烟薯套种经历,起初她担心套种会影响烟叶生长,一直不敢尝试。后来在烟草部门的引导和推广下,她才吃下“定心丸”,开始进行套种试验。尝到“甜头”的她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亩增加到如今的8亩。
李安秀采挖马铃薯
“从这几年的种植情况来看,烟薯套种既不影响相互生长,还能实现一年多种、一地多收呢!烟薯模式特别适合我们高海拔山区。”李安秀感慨道。
近年来,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正确处理“烟”与“粮”的关系,结合利川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探索出“烟 + N”种植模式,致力于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元堡乡瑞坪村,职业烟农王浩便是将“因地制宜”理念发挥到极致的代表。他介绍说:“我们这里海拔、土壤适宜烟叶、大豆、蔬菜生长,而且产量高。今年我种植了130亩烟叶,套种了50亩大豆,进入冬季计划再种植蔬菜。”
王浩在烟叶套种方面经验丰富,他采用的是连环套种的方式:烟叶套种大豆,待大豆收获完毕,烟叶已进入上部叶采收,此时又在烟垄种植冬季蔬菜,次年4月蔬菜收获结束后再翻土又种植烟叶,如此循环往复,让土地四季无“空闲”、一年有三收,既保育了土壤又实现了增效增收。
王浩为烟田套种大豆除草
据利川市局生产科覃永生介绍,今年利川种植烟叶5.61万亩,预计为烟农提供收入2.3亿元。其中套种马铃薯、大豆、红薯、蔬菜等农作物3万亩,烟农增收达1700万元。
如今,行走在利川的烟区,随处可见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耕作场景:高山地带烟薯套种让土地产出倍增,低山地带烟菜豆套种使土壤活力持久,这些因地制宜的创新与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杨秀明 张小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