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青海电(记者陆中秋)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保护好青海的生态是“国之大者”。在青海省“一优两高”及“四地建设”战略背景下,兴海县藏医院以生态保护优先为起点,着眼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展藏药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建设种质资源库,开展引种驯化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药材资源的协同发展问题,为青藏高原中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藏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制剂、保健、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甲等民族医疗机构。在2019年由兴海县藏医院牵头并与子科滩、龙藏、温泉、中铁四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立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总院核定床位300张,设有藏医骨外伤科、藏医急诊、肝胆、心肺、药浴、康复、汤剂、外治、妇科、慢性管理中心(MMC)等10个专业科室和4个辅助科室打造省州县专科群来带动医院业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同时以总院“四个传承室、六个研究小组”为平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开展了藏医外治泄治、放血、森布班玛、药浴等70多项藏医特色理疗法,123种核准藏药制剂,推进我县区域性藏医药特色优势,致力凸显藏医药优势,为辖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藏医药服务。通过十年的发展,门诊人次从0.3万提高到8万。住院人次从400提高到0.3万,但次均收费用一直保持在全州最低水平。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了600万元筹建制剂室,配置制剂设备22台、质检设备12台,建成10万级别的净化车间,引进自动化生产线4条,研发藏香、藏药、药茶等衍生产品7类,成功研发仁青左台、仁青常觉、七十味珍珠、琼玛尼阿等176余种经典与新药,完成123自制藏药品种的核准备案和112种医保纳入工作。实现产值500万元。制剂调剂卫生院5家、个体诊所2所,村卫生室34个,协议村医63人,2023年以合格率85%的成绩完成了青海省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制剂室检查验收工作。同时争取到3000万投资新建制剂厂房新建项目,并采取“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生产方法+改进工艺流程+强化药品研发”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藏医药的服务力,扩大影响力,努力打造兴海藏药制剂“名片”,另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兴海县藏药产业的巨大潜力,积极挖掘当地传统特色资源。通过科研带动绿色产业发展,2024年基本查清兴海野生藏药家底:野外采集、识别藏药材:153种;院内百草园识别藏药材:116;院内标本馆辨别藏药材:157种。建设藏药种质资源库1个、在中藏药材资源普查中共发现1743个品种,其中药用植物475个品种共收集藏药材种子266余种,总计780万颗(粒),人工种植实验开展人工种植试验田10块,共计300平方米,7个品种包括藏萝卜、秦艽、大黄等,野外生态抚育3000亩,品种主要包括手参、鬼臼、茶花、大黄。同时被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科研科普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贵和用药安全的难题。
藏医院以传承创新发展藏医药为目的,深入挖掘本土430余种珍贵药材资源,成功复活研发仁青左台、仁青常觉、七十味珍珠、琼玛尼阿、十三味消炎止痛散等176余种经典与新药,推广德孜色曼、藏医泄治疗法,藏医骨伤疗法,森吴班玛疗法、藏医金针疗法等新适宜技术25项,研发3个藏医整骨床、22种藏药骨夹板、11种整骨包扎法,1整套藏医药浴系统,拥有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获得发明专利。完成《兴海县藏药种质资源库建设与保藏研究》等6余项省、州科研课题项目,发表20余专业学术论文。参与藏医疾病编码和藏医院设计规范的制定,发布行业标准1项。
藏医院搭建多元培育平台和渠道,高频次邀请省内外藏医权威专家亲临授课,传授特色诊疗技法与炮制秘方,累计开展学术报告与现场教学190场次,引进柔性人才5名。累计选派116名骨干和名5名特培人才奔赴省内外医院进修学习,培养出学科带头人5名、硕博研究生3名、国家级优秀人才4名、省级优秀人才17名、昆仑英才2名,全国基层名医工作室1名,构建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藏医药传承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远的难题。
2023年,兴海县藏医院紧密型医共体3加分院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度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表现突出服务优质机构名单并得到通报表扬。2024年,兴海县藏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党委书记、院长周拉太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