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食尚黔行”实践团队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一道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开启了一场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将学术研究扎根于乡村振兴的沃土之中。
在现代化生产车间内,技术总师李国强手持透明发酵罐向师生们演示乳酸菌控温发酵技术的奥秘:“传统酸菜制作依赖自然发酵,而我们的无盐酸菜工艺通过精准控制菌群活性,既保留了贵州酸菜特有的脆爽口感,又将亚硝酸盐含量降至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调研团队成员黄燕手持温湿度记录仪,在发酵车间穿梭记录数据。她手中的笔记本上,菌落生长曲线与《食品感官评定》课程理论正随着实地观测逐渐重合。
这场别开生面的“移动课堂”将实验室搬到了生产线上。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包装车间架起感官评定台,组织工人与消费者代表对不同批次产品进行盲测。大三学生袁庆心里优化着新设计的实施发酵罐系统,其可将温度、酸度等12项指标实时录入云端平台。“过去课堂案例总隔着一层玻璃,现在看着自己设计的发酵罐未来将直接应用于企业质检,这种获得感无可替代。”
企业党建活动室里,贵州“一道菜”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井成向师生们展示着“红色产业链”建设成果。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已带动周边13个村寨建立原料种植基地,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余人次。实践团队特别关注到,企业将党员示范岗设在发酵工艺核心岗位,技术骨干中党员比例达62%。“要让产业振兴的果实惠及更多乡亲,党组织就是最坚实的纽带。”胡井成指着墙上的党员认领责任田分布图说道。
最后的座谈会上,校企双方就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达成共识。企业计划在高校设立“黔菜创新工作站”,实践团队则持续优化智能感官评价系统,积极探索‘3+1’产教融合模式,把思政教育融入产业实践,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