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青海电(记者陆中秋)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青海湖是全国第一批入选《拉姆萨尔公约》的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全国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是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是全球2条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中的一个重要联结点,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青海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由2004年的4244.5平方公里增大到4650.08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由保护初期的2592吨增加到12.03万吨,栖息水鸟数量由2007年开始监测的21.8万只增加到60.6万只,普氏原羚由2002年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400余只,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最新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扩大至4650.08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加28.1平方公里。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对于维系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作用显著。其水位持续上涨,既体现了系统性治理与保护工程的显著成效,也对青海湖未来生态保护提出新挑战。
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上涨,背后是当地连续多年的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近年来,青海持续加大青海湖生态保护力度,流域沙地、裸地、盐碱地持续减少,植被盖度增加至62.8%,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当地在青海湖流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系列生态工程,并依托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建立研究台站,开展20余项重点课题研究,同时集成300个监测点位,正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如何应对青海湖水位上涨可能带来的种种挑战?当地正以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加快构建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青海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初步完成创建任务,目前进入复审阶段。
推动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理顺青海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青海湖湖体、河流、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一体化保护水平,提高应对水位上涨等生态挑战的能力。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对水位上涨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利影响。专家建议,对受影响区域内草场淹没情况进行核查评估,制定完善的环青海湖地区草地、湿地淹没补偿政策;依托青海湖主景区和12个生态观景点,巩固提升“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的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引导群众合法依规有序参与生态旅游,共享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果。
持续加强保护修复。编制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完成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可研41项。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3亿元实施了生态保护修复和刚毛藻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形成青海湖水生态环境、水位变化趋势研究等14个专题报告。制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青海湖生态旅游正负面清。联合地方政府常态化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护、旅游市场规范整治、青海湖裸鲤保护、“绿盾”、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有序调处矛盾冲突。梳理涉及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道路、人口聚居区、景区景点、产业建设、草场等7个方面主要矛盾,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矛盾冲突处置方案,明确矛盾调处的具体措施和计划。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方案和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方案,探索建立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综合科考,通过开天窗、范围调整等方式调处流域内7类矛盾问题,将拟建公园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建成区、764项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和37宗矿业权调出国家公园范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预留规划空间。
提升监测监管能力。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方案,建立“四固定、三统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联合设置300个生态监测站点,对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15个普氏原羚活动区、28个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青海湖综合观测研究站、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可研报告,建设青海湖视频监控系统、青海湖生态监测预警平台和青海湖生态网络感知监测监管基础平台,监测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推动社区绿色发展。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社区共建共管共享指南》《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方案》《青海湖国家公园经营性服务规划》,与省相关部门和环湖地方政府建立协作机制,持续规范整治旅游环境,依托景区、12个观景点、乡村民宿和13个自然教育基地,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活动和自然教育活动,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形式,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通过产业引导、景区吸纳就业、土地流转、聘用生态管护员等方式,引导近2万名环湖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生态旅游,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持续开展环湖群众生态保护能力提升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培训和村级生态讲解员培训等技能培训,近千名群众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