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文明邂逅数字技术,当青年智慧碰撞互联网基因——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团队以一副智能眼镜为支点,撬动起文化传播的数字杠杆。
在西安大雁塔景区,一副重量不足80克的AR眼镜正在改变外国游客的文化体验——当外国游客佩戴“灵境(LinguaLens)”扫描塔身,唐代建筑的斗拱结构以AR字幕立体呈现,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通过语音娓娓道来。这副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设备,以“科技+文化+语言”的创新融合,成为连接中外文明的“数字桥梁”。
轻量化技术破解跨文化体验痛点
“传统导览设备要么笨重,要么语言支持有限,灵境真正做到了‘无感交互’。”项目负责人陈贺天介绍,团队采用树脂衍射光波导镜片与轻量化纤维复合材料,使整机重量控制在80克以内,佩戴舒适度媲美普通眼镜。更关键的是其技术内核:依托“AR+AI+5G”架构,实现对文物古迹的毫秒级识别(准确率98%),支持12种主流语言及20余种“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实时互译。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试点中,该设备的“分级解说系统”展现独特优势:普通游客可聆听趣味历史故事,专业学者获取文物断代考据,青少年通过AR互动游戏解锁知识。这种“千人千面”的解读模式,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多维度构建文化传播新生态
灵境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团队联合陕西考古博物馆等10家文博单位,耗时18个月完成300余件重点文物的3D建模与多语言内容开发,形成“文化遗产跨语言传播资源库”。当游客扫描兵马俑时,设备不仅呈现文物基本信息,更通过AR动画模拟秦代工匠的制作工艺,让静态文物“活”起来。
针对外国游客的应急需求,团队组建的多语种服务团可实现5秒内响应,覆盖医疗急救、法律咨询等8大场景,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青年创新驱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这支横跨人工智能、语言文学、财务管理多专业的学生团队,正在西安兵马俑、大唐不夜城等景区进行试点,相关数据纳入陕西省“数字文旅”重点项目库。“我们不是在做硬件,而是在构建文化认知的操作系统。”陈贺天表示,团队计划未来三年完成全国10个重点旅游城市覆盖,并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本开发,致力于让全球看见更生动的中国文化。
从实验室创意到文旅市场落地,灵境项目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创新担当。正如一位外国游客在体验后留言:“这副眼镜让我看见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文明的灵魂。”这种跨越语言壁垒的深度共鸣,正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